(二)湖口大捷

由于清军进攻九江和梅家洲均未得逞,曾国藩等决定改攻湖口,企图凭借水师优势,先击破鄱阳湖内太平军水营,切断外援,尔后再攻九江。

1855 年 1 月 3 日,当湘军陆师尚未南渡之际,李孟群、彭玉麟即率湘军水师进抵湖口,分泊鄱阳湖口内外江面。罗大纲鉴于湘军水师占优势,难以力胜,决定采用疲敌战法。1 月 8 日夜,“用小船百余号,或二三只一联, 或五只一联,堆积柴草,实以硝药,灌以膏油,分十余起,纵火下放,炮船随之。两岸出队千余人,呼声鼎沸,兼放火箭火球”,对湘军水师实施火攻。由于湘军预有准备,未能取得多大战果。此后,太平军常以类似战法袭扰和疲惫敌人,使其“彻夜戒严,不敢安枕”。①太平军还在鄱阳湖口江面设置木簰数座,四周环以木城,中立望楼。木簰上安设炮位,与两岸守军相犄角, 严密封锁湖口,多次击退湘军水师的进犯。②1 月 23 日,湘军水师乘陆师进攻梅家洲之机,击坏太平军设于鄱阳湖口的木簰。石达开、罗大纲等将计就计,令部下用大船载以沙石,凿沉水中,堵塞航道,仅在靠西岸处留一隘口, 拦以篾缆。1 月 29 日,湘军水师营官萧捷三等企图肃清鄱阳湖内太平军战船, 贸然率舢板等轻舟一百二十余只,载兵二千,冲入湖内,直至大姑塘以上。待其回驶湖口时,太平军已用船只搭起浮桥二道,连结垒卡,阻断出路。湘军水师遂被分割为二:百余“轻捷之船”,二千“精健之卒”,陷于鄱阳湖内;留于长江内者,“多笨重船只,运棹不灵,如鸟去翼,如虫去足”,致

① 曾国藩:《浔城逆党两次扑营均经击败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 75—76 页。

② 曾国藩:《浔城逆党两次扑营均经击败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 77 页。

① 曾国藩:《水陆屡胜围逼浔城折》,《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 71—74 页。

② 曾国藩奏称:“水师之在湖口者,以内河狭窄,贼簰数十丈,横亘江心,簰侧有炮船,簰外有铁锁(链)、蔑缆,层层固护,两岸营墙,百炮轰击,皆以坚守此簰,百计攻之,终不能冲入。”(见《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四,第 78 页。)

使曾国藩“实觉无以自立”。③太平军乘此有利时机,即于当晚以小船数十只,围攻泊于长江内的湘军大船,并派一支小划船队,插入湘军水师大营, 焚烧敌船。岸上太平军数千人也施放火箭喷筒,配合进攻。湘军大船因无小船护卫,难以抵御,结果被毁数十只,其余败退九江附近江面。

在湖口大捷的同一天,江北秦日纲、韦志俊、陈玉成所部太平军自安徽宿松西进,击败清军参将刘富成部,占领黄梅。2 月 2 日,罗大纲派部进占九江对岸之小池口。曾国藩以“水师既陷于内河,陆军复挫于小池口”,遂调胡林翼、罗泽南二部由湖口回攻九江,驻于南岸官牌夹。为了给湘军水师以进一步的打击,罗大纲乘势于 2 月 11 日率大队渡江前往小池口。当夜三更,林启容自九江、罗大纲自小池口以轻舟百余只,再次袭击泊于江中的湘军水师,“火弹喷筒,百枝齐放”,焚毁大量敌船(其余敌船纷纷逃至武穴以上),并缴获曾国藩的坐船。曾国藩事先乘小船逃走,后入罗泽南陆营, 复欲寻死,被罗泽南等劝止。

太平军取得湖口之战的胜利,打破了曾国藩夺取九江、直逼金陵的狂妄企图,开始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被动态势,从而成为西征作战的又一转折点。西征军自湘潭战败后,弃岳州,失武汉,节节退却,直至九江、湖口, 形势十分不利。但另一方面,由于清军的进攻,太平军被迫缩短了战线,集中了兵力,加强了指挥,消除了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弱点。湘军虽然节节胜利,却预伏着种种危机:由于掳获甚多,“饱则思颺”;由于屡胜,骄傲轻敌;由于长驱直进,离后方供应基地越来越远,运输补给日益困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石达开等坚守要点以疲惫敌人,并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机智果断地分割湘军水师,进而立即主动出击,取得了重创湘军水师的重大胜利,使整个西征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