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则徐的战备措施

林则徐抵粤后,在严厉禁烟的同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战备措施,以应付日益紧张的形势。这些措施是:整顿水师,严肃军纪,演练枪炮,以提高战斗力;在尖沙嘴、官涌等处新建炮台;秘密购置西洋大炮,使虎门各炮台的大炮增至三百余门;购置西洋大船,改装民船,招募渔民、疍户(以舟为家的土民)丁壮五千余人,加以训练,准备杀敌;此外又抽调广东内地营汛防兵,加强第一线兵力,使虎门的水陆兵力增至三千余名,澳门增至一千三百余名,尖沙嘴增至八百余名。

林则徐还就如何对付英军入侵问题,提出过一些具体设想,概括起来, 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他在 1840 年 3 月 7 日的奏折中写道:英人“妄夸炮利船坚,各夷船恃为护符,谓可沮我师之驱逐。臣等若令师船整队而出,远赴外洋,并力严驱,非不足以操胜算,第洪涛巨浪,风信靡常, 即使将该夷船尽数击沉,亦只寻常之事。而师船既经远涉,不能顷刻收回, 设有一二疏虞,转为不值,仍不如以守为战,以逸待劳之百无一失也。”①

第二,在近海陆地歼敌,不在远洋接仗。林则徐于 1839 年 9 月奏称: 有些被英吉利之名所震惊者,往往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而不知其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仅能取胜外洋,只要不与之外洋接仗,其技即无所施。该兵船一旦进入内河,就会运棹不灵,一遇水浅沙胶,更难转动。其货船进口,尚需以重金雇请当地人导引,兵船则更不待言。“且夷兵除枪炮之外, 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②

第三,组织民众,军民配合,火攻英船。林则徐到广东以后,一直比较注意依靠民众,陆上则组织乡勇、团练,水上则招募渔民、疍户等,以便配合军队作战。1840 年 3 月,他与关天培等密商,决定将平时所装大小火船, 即雇渔疍各户,教以如何驾驶,如何点放,每船领以一二兵弁,分赴各洋岛澳埋伏,候至深夜,察看风潮皆顺,即令一齐放出,乘势火攻环护夷船之各匪船,随烧随拿,“许以烧得一船,即给一船之赏,如能延烧夷船,倍加重赏”。③

第四,与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共同对敌。广东封港以后,为防止英国侵略者北窜,清廷令沿海各省督抚严加防范,林则徐对此甚为重视。6 月下旬, 大批英舰抵粤,他便“飞咨闽、浙、江苏、山东、直隶各省,饬属严查海口,

① 林则徐:《英船被逐出口仍在外洋逗留并拿获汉奸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277—278

页。

② 林则徐:《英人非不可制请严谕查禁鸦片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217 页。

③ 林则徐:《英船被逐出口仍在外洋逗留并拿获汉奸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278

页。

协力筹防”。①

林则徐比较正确地认识到英军的长处和弱点,主张避免同英军在外洋作战,而待其进入内河,组织军民不断袭击和火攻,于近战中歼敌,这一指导思想,是颇有见识的。

林则徐是清朝官吏中了解“夷情”较多的一个,他到广东后,“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②,从中了解西方列强的情况。但由于时间短,手段少,翻译人才缺乏,对敌情的了解毕竟有限,因而有时作出的判断也不够准确。如他在 1839 年 9 月分析英国情况之后得出结论说: “彼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③1840 年 6 月中旬,已有英国舰船陆续抵达广东海面,林则徐仍向道光帝奏称:“英夷近日来船,所配兵械较多,实仍载运鸦片”,“借以扬言恫喝,冀可准其贸易之求”。现在各船“只在外洋往来游奕,此东彼西,总无定处。⋯⋯此外别无动静,诚如圣谕,

(该夷)实无能为”。④ 当然,尽管林则徐对英国政府出动海陆军大举进犯中国的可能性估计不足,但其作战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战备措施,是值得称许的。

① 林则徐:《英船来粤防守情形并咨各省协力筹防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330

页。

② 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魏源集》(中华书局 1976 年版)上册,第 174 页。据冼玉清考证,《道光洋艘征抚记》的作者不是魏源,而是李德庵、李凤翎父子。(参见《学术研究》1962 年第 2 期《关于〈夷艘入寇记*

③ 林则徐:《英人非不可制请严谕查禁鸦片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218 页。

④ 林则徐:《火创英船办艇等情形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315—3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