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三元里等地人民的抗英斗争(参见附图一)

英军侵入广州地区后,清军节节败退,而广州城郊的人民群众,却自动武装起来,用简陋的武器和农具等不断打击侵略者。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人民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更是成了百余年来中国人民武装抗击外国侵略军的先声。

英军攻占广州城北各炮台后,连日四出骚扰,无恶不作,激起北郊人民的极大义愤和反抗。三元里附近一百余乡的村民,在菜农韦绍光等的联络和号召下,纷纷拿起武器,组成义军,进行武装自卫。他们以北帝庙中的三星旗为“令旗”,相互约定,一村有事,各村支援,共同抗击英国侵略者。三元里人民抗英战斗指挥旗

5 月 30 日凌晨,臥乌古亲自率领英军第 26 团和马德拉斯第 37 步兵团约六百人,分左右两路向三元里一带进犯。在敌军进攻面前,义军主动撤向山冈,当英军停止前进时,则鸣锣击鼓,一齐向敌人进逼。英军复进,义军再退,最后将英军诱至牛栏冈附近。此时,伏众四起,漫山遍野,杀声震天, 英军被迫转入防御,处境十分狼狈。下午 2 时,雷雨将至,英军为摆脱被动, 再次发起进攻。义军依然不与敌军正面交锋。不久,大雨倾盆,英军火药尽湿,枪打不响。义军乘机从两翼包抄,迫使英军后撤。义军趁势追击,用长矛和钩镰枪刺死刺伤敌人十四名。在追击过程中,一路义军截住了英军第 37 团的一个连(共六十人),将其包围于稻田中,用刀矛毙伤三十四名印度雇佣兵。后英军派出两个水兵连,带着“雷管枪”① 前来增援,这个被困两小时之久的连队才抬着伤员,狼狈逃回营地。接着,抗英群众重重包围了四方炮台。

三元里人民缴获英军的军装、肩章等物品

① 奕山:《英船攻击省城并请权宜准其贸易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 1044 页。

② 《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二),第 1046 页。

① 当时,印度军装备的是比较落后的燧发枪,一遇雨淋便不能使用。但英军已部分装备了先进的用雷管击发的布伦司威克式步枪,枪弹仍是球形,前装药,射程为三百三十米,雨天已不受影响。英军派到三元里增援的两个水兵连,即装备这类步枪,俗称“雷管枪”。

在三元里一带人民围歼英国侵略军的同时,三山村人民也拿起武器,毙伤另路英军多人,缴获火炮二门及枪械一部。广州附近其它各地的人民群众也纷纷自动参加抗英斗争。5 月 28 日,佛山镇义民围歼占据龟冈炮台的英军, 伤敌数十人,击毁舢板数只。新安县武举庾体群等亦组织群众,于 5 月 24 日深夜袭击泊于虎门的英船,烧毁一艘。所有这些,都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5 月 31 日,英国侵略者以进攻广州城相威胁,迫使奕山派余保纯出面诱骗和威胁抗英群众,解散了义军。6 月 1 日,英军根据《广州和约》的规定开始撤离广州,6 月 7 日全部撤至珠江口外。

英军此次沿珠江北进,孤军深入百余里,进犯广州,本为清军提供了极好的歼敌机会。当时,集中于广州附近的清军不下二万人,占有很大的兵力优势,又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港汊和山冈林木可以利用,有坚固的城池和众多的炮台可资依托,有广大民众爱国武装的自动支援,完全可以利用以逸待劳、以众击寡的有利条件,多方袭扰和打击敌人。特别是英军在广州登岸之后,基本上不再拥有“船坚炮利”的优势,清军更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 给敌人以重创。但清军不仅在水上敌不过英军,在陆上同样不能取胜,这是清廷昏庸、将帅无能的表现。清军军事思想保守,筑城落后,战法呆板,加以临时从各省抽兵参战,非但兵将互不熟悉,而且互相对立,互不支援,虽然数量上占有很大优势,却形不成一支组织严密、指挥统一、行动一致的军队,这些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即使如此,仍有部分爱国官兵在战争中表现了不屈不挠的英勇牺牲精神,特别是手持简陋武器的三元里等地人民,凭着一腔热血,有勇有谋,使拥有良好武器装备的英军多次陷入重围,遭到重大杀伤,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