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州、无锡相继失守

① 李鸿章:《进攻太仓援剿福山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三,第 2 页。

① 戈登根据昆山全城有河流围绕,惟有一路沿浏河西通苏州的地形特点,建议首先夺取昆山西面的正仪镇, 以切断昆山与苏州的联系,动摇昆山太平军的守城决心。

敌军既得太仓、昆山,便准备进攻太平天国苏福省的首府苏州。李鸿章分析:苏常为金陵根本,物产丰富,太平军必死守力争;江南多水,进攻不易;归其统率的清军兵力仅四万余人(包括添募和收降之众)分布于常熟至金山卫之间的广阔地区内,能直接用于进攻苏州的兵力有限。因此,他决定采取“规取远势,以翦苏州枝叶,而后图其根本”的方针,并拟定了一个“以剿为堵”的三路进攻计划:中路从昆山直趋苏州,由程学启部担任;北路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由李鹤章及总兵刘铭传部担任;南路从泖淀湖攻吴江、平望、太湖,切断浙江太平军进援之道,由总兵李朝斌率所部太湖水师十营担任。此外,由黄翼升率淮扬水师往来策应,“常胜军”则驻昆山为总预备队,“专备各路游击援应”。

鉴于苏南形势危急,刚由皖北回到天京的李秀成于 7 月 7 日到达苏州, 布置防守事宜,不久又返回天京。当时,谭绍光在苏州主持苏南军务,他雇请数十名外国人,教练炸炮,以增强太平军的防守能力。

7 月 7 日,北路淮军分三支向江阴进攻,太平军在江阴、常熟之交的顾山、北■、长泾一带节节阻击。直至 8 月下旬,淮军才进抵江阴城下。9 月13 日,江阴失陷。北路淮军既得江阴,李鸿章便令刘铭传驻扎青暘镇,副将周盛波部和总兵郭松林部分别进驻无锡芙蓉山与缑山,道员张树声等部进驻张泾桥以为后援,李鹤章则督小队往来调度,准备集中力量攻取无锡,以配合中路、南路军合击苏州。9 月 24 日,郭松林部进占无锡东面的东亭镇,前锋抵达无锡南门外。

7 月 26 日,中路淮军因南路李朝斌所部水师尚未开到,改变直取苏州的计划,会同戈登率领的“常胜军”等向吴江开进。29 日进抵吴江城下时,太平军守将开门出降。吴江为浙江太平军援救苏州的必由之路,该城失陷,苏州的南路援绝。

由于苏南形势日益恶化,经李秀成再三恳请,洪秀全允其再次离开天京前往苏州,但限期四十天回京。9 月 23 日,李秀成抵苏州,本欲召集各镇将商讨对策,以求“会司并进”,“合力解京围、解省困”①。但常州守将陈坤书、无锡守将黄子隆均未应约前来,也未发兵会师,李秀成只得将驻苏州的郜永宽等部调往苏州、无锡交界处,与无锡郊外的李世贤部相街接。自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上旬,李秀成督军连日向围攻无锡的李鹤章、刘铭传等部淮军发起进攻,交战于后宅、梅村、坊前、安镇一带。面对太平军的进攻,淮军“先以坚壁勿战挫其气,继风滾营并进遏其锋”①,加之驻守无锡、常州的太平军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因而淮军得以“稳扎稳打”地对付太平军。而中路淮军和“常胜军”则由浒墅关一带抄袭李秀成部后路,使其无法集中力量进攻围困无锡之敌。因此,李秀成部出击半个月,非但未能击败苏州、

① 《忠王李秀成致护王陈坤书书》,《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 257 页。

① 李鸿章:《苏州无锡连获大胜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五,第 4 页。

无锡外围之敌,反而损失不少兵力。

苏州城四面环水,太平军凭河修筑长墙,墙内又筑石垒、土营数十座, 南自盘门,北至娄门,联络一气。城内穴地为屋,上面覆板堆土,以御炮击。由于太平军设防相当坚固严密,因此,程学启、戈登率部围攻两月,进展甚微。11 月 27 日,敌军在护城河上偷架浮桥,调集炸炮,水陆配合,越河进攻。经过激战,城外东、南、西三面的防御工事全被毁坏,敌军直薄城下。李秀成

太平军在苏州保卫战中,用俘获敌人的“飞尔复来”号船攻击清军水师

见苏州城危,于 11 月 30 日撤离,由谭绍光坚守危城。此时,郜永宽等发生动摇,私下与敌议降。淮军以生擒李秀成或斩杀谭绍光为条件。12 月 4 日, 郜永宽等八人将慕王谭绍光杀害,开城降敌,苏州城遂为敌所占。几天之后, 郜永宽等八人均被李鸿章处死。12 月 12 日,无锡失守,黄子隆被俘,不久遇害。淮军攻陷苏州、无锡后,遂分兵两路:一路进窥浙江嘉兴,一路准备进攻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