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攻桂林,进占全州

大峒山伏击战胜利后,太平军取道山间小径,过牛角瑶山,然后出荔浦之马岭,经阳朔之高田、临桂之六塘,前锋于 4 月 18 日进抵桂林城下。桂林是广西的首府,城墙高厚,但当时清军守兵仅千余人。向荣自大峒山败后, 判断太平军将进攻桂林,急率清军千余,日夜兼程,抢在太平军之前进入该城,督饬守城兵勇团练紧急设防。5 月 3 日,乌兰泰也率前队数百人驰抵桂林南门外之将军桥,被太平军炮火击伤,8 日死于阳朔。不久,清军各处援兵赶到,城内外兵力增至二万余人。太平军使用了大炮和吕公车①等攻城器具,围攻月余,水陆二十四战。但因城坚,始终未能攻破,便于 5 月 19 日夜撤围北上,向湖南进军。

① 乌兰泰主张“围而击之”;向荣主张“纵而掩之”,即“宜开一路,放贼使走,我兵以追为剿”。在攻城上,有的主张先夺取外围要点;有的主张打开一个缺口,即行攻入。

② 《天情道理书》,《太平天国印书》(下),第 520 页。

③ 四总兵为:长瑞、长寿、董光甲、邵鹤龄。

① 据光绪十五年《平桂纪略》卷一载:“吕公车,宽长丈余,下用四轮,中貯火器,外施板障,上排云梯, 高与城齐。”

  1. 月 22 日,太平军攻破兴安。25 日路过全州时,南王冯云山被守城清军炮火击中,身受重伤。于是,太平军决心攻下该城。

这次战斗中,太平军首次成功地使用“穴地攻城法”②,于 6 月 3 日轰塌全州西门城墙二丈余,乘势攻入城内,杀知州曹燮培以下千余人。

全州为广西湖南两省交通孔道,在太平军围攻期间,广西清军约二万人

(一说一万五千,一说七千人)陆续往援。湖南巡抚骆秉章也闻讯告急,咸丰帝命赛尚阿加强湖南衡州(今衡阳市)、长沙防务,以水路为重点,控制要地,以阻止太平军进入湖南。

  1. 月 5 日,太平军撤出全州,分水陆两路沿湘江北进。全州北面十里之蓑衣渡,是湘江上游的一个险要渡口。这一带重峦迭嶂,树木参天,河床狭窄,江水湍急。湖南永州(今零陵)知州江忠源① 为阻扼太平军北上,在渡口北面三里的水塘湾江中竖木栅,构筑木堰,以楚勇千余在西岸设伏,并飞函在后追赶太平军的总兵和春派兵在东岸阻击。水路太平军在此遭到伏击, 船队受阻,不少船只被击沉。幸和春没有派兵赶到东岸,水路太平军得以弃船登岸,但辎重尽失。陆路太平军亦于西岸遇伏,一面力战,一面夺舟东渡。太平军与清军在蓑衣渡附近激战两昼夜,彼此均有较大伤亡。这时,冯云山伤势恶化,10 日不幸牺牲。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以来,在广西境内转战了一年半的时间,攻城夺邑, 屡败清军,极大地鼓舞了革命群众的斗志。洪秀全、冯云山等选择阶级矛盾特别尖锐、反清力量相当活跃,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西为发难地,以偏僻的山区为基点,秘密地宣传和组织群众,并在发动群众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义的领导核心,进行了较充分的军事准备,趁清军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对付天地会起义武装之际,不失时机地点燃武装革命的火炬,这是金田起义所以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起义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扩大革命声势, 解决粮食军需等问题,决定立即向外发展,这也是正确的。不足的是,起义的领导者没有及时制定一个明确的战略计划,缺乏进一步动员和武装群众的有力措施,也没有主动联合天地会起义武装共同对敌。特别是全军在四面环山的永安小城停留了半年之久,与愈集愈多的清军就地对峙,以致丧失了在

② 据陈徽言《武昌纪事》载:“其法于数里外开一巨洞(按:谭嘘云《守虞日记》谓‘贼之掘地道也,必离城数丈路,掘至城底’), 既达城足,堆满火药,或以柩盛之,而皆藏引线竹简中,预刻其时为引线之长短,随迟随疾皆可预定,位置既毕,乃静俟轰裂,乘势攻入。”(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以下简称《太平天国》——第四册,第 602 页。)

① 江忠源(1812—1854),湖南新宁人,1838 年中举人,1848 年在新宁组织团练,协同清军镇压雷再浩起义,升知县。1851 年赛尚阿督师广西,奏调江忠源赴桂。江便招募乡勇五百名以行,号为“楚勇”,这是湖南乡勇(实际上是早期湘军)第一次出境作战。以后,这支地主武装不断扩大,成为太平军的死敌。

(1853 年,江忠源率楚勇守南昌,旋升安徽巡抚,在庐州顽抗太平军。1854 年 1 月,太平军克复庐州,江忠源投水死。)

群众条件和地理条件很好的广西地区打开局面,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时机,造成战略上的失着。尽管如此,太平军在转战广西各地的过程中,经受了战争的锻炼,队伍日益扩大,战斗力不断提高,为以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