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南沿海的设防备战

东南沿海是清朝布防重点之一,其中广东驻军七万,福建六万,浙江四万,江苏五万。但是,由于清军的主要任务是镇压人民的反抗与起义,沿海水师主要是缉拿海盗,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武装侵略缺乏应有的警惕。1800 年(嘉庆五年)以后,清政府查禁鸦片,英国的武装走私商船开始在广

东沿海活动,特别是 1830 年以后,英国政府公然派出兵船前来中国沿海, 保护鸦片走私,清廷和广东当局对西方列强的军事威胁,才开始有所警惕和准备,但仍然缺乏认真的战备措施。

1834 年 9 月,两艘英国军舰强行闯入虎门并进抵黄埔的严重关天培像

事件发生后,清廷任命关天培①为广东水师提督。关到任后,亲历重洋,查勘要塞,整顿水师,加筑炮台,添铸大炮,使广东海防尤其是虎门的防务, 得到了加强。

虎门位于珠江入海处,是从海上进入广州的咽喉要地,地势十分险要。沙角山、大角山夹岸对峙,构成第一道门户。由沙角、大角沿江上溯七里,

① 关天培(1781—1841),清末爱国将领。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曾任江苏太湖营水师副将,

1827 年升江南苏松镇总兵,1833 年署江南提督,次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有上下横档岛耸立江中,将水道分隔为二。东航道可通大船,为洋船进入广州的唯一水道,两岸山峰雄峙,构成第二道门户。由横档岛再上溯五里,江中有大虎山岛,构成第三道门户。沙角山、大角山均筑有炮台(沙角炮台筑于 1801 年,大角炮台筑于 1832 年),关天培以两台间的炮火不能形成交叉火力,无法封锁海口,将其改为信号炮台,担负了望警报任务。上横档岛早在 1717 年(康熙五十六年)即修筑了横档炮台,其东岸之南山(亦称武山) 修筑了威远炮台;1815 年(嘉庆二十年)又在威远炮台北侧修筑了镇远炮台。关天培到任后,于威远、镇远炮台之间添筑了靖远炮台,于上横档岛西端添筑了永安炮台,西岸南沙山(即芦湾山)添筑了巩固炮台。到鸦片战争时, 横档地区共有炮台六座,安置新旧火炮二百一十二门。此外,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积极支持下,关天培还在横档岛和南山之间建造了两道铁链,以防敌舰阑入。对 1818 年修筑的大虎山炮台,关天培到任后也作了加固,并添置了炮位。

关天培不但添筑炮台,增加炮位,在炮台构筑方面也作了一些改进。旧的炮台均系石墙石地,一经炮弹轰击,碎石横飞,反而增大敌炮的杀伤力。新筑的炮台则以巨石为基,上筑三合土墙,并增加胸墙厚度,用沙袋或三合土围护火药库。此外,还部分改建旧炮台,以减少战时损伤。每门火炮还用增减木垫的办法,调整射距。但所有新旧炮台,仍未脱离古代城堡的结构形式,长墙高台,既无掩盖,又无交通壕,战时人员、火炮易受损伤。

福建也是重点设防的省份之一。全省六万驻军中,大体水陆各半,分别由水师提督和陆路提督统辖,下设南澳、漳州、台湾、金门、海坛、福宁等镇。福建沿海设防情况远不如广东,海口“旧设炮台,大者不过周围十余丈, 安炮不过四位六位,重不过千斤”① 。英国鸦片走私船在广东被逐以后,自1839 年冬起,就不断向福建沿海窜扰。1840 年 3 月,新任闽浙总督邓廷桢由粤抵闽,立即增强沿海兵力,分饬水陆官兵加意严防,并自广东购得洋炮十四门,添筑炮台,加强福建防务。鉴于形势紧迫,永久性炮台来不及构筑, 兵部尚书祁寯藻建议以炮墩① 代替炮台,于沿海险要处用沙袋筑成简易炮台,以资御敌。

① 祁寯藻:《议设炮墩控制英船及奸民贩烟船只片》,《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中华书局 1964 年版,下同)(一),第 291 页。

① 据祁寯藻《议设炮墩控制英船及奸民贩烟船只片》载:炮墩的构筑方法是:“用麻布袋,每个长四五尺, 径尺余,实以沙土,层层堆积,高低自五层以至十余层,厚薄自两层以至三四层,长短自十余丈以至百余丈,相地势之远近、广狭斟酌为之。沙墩之外,用旧小渔船侧竖,船底向海,船舱向内,紧贴沙袋,牢固拴缚,以为沙囊保护。炮位安于墩内,炮口出于船外,其两船夹缝处所,即是天然炮洞。我兵在内瞄准施放,可以克敌,而全身藏于墩内,敌人炮子不能致伤。 沙性最柔,非如砖石可以摧裂,弹子打穿船底, 遇沙即止,不能穿过,极为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