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捻军转至湖北与李鸿章的攻捻方略

1866 年 10 月下旬,东捻军三万余人在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领下, 由河南中牟返回山东,拟攻破运河防线,进入较为富庶的运河东部地区,以扩充兵员和筹集粮饷。后因在郓城东北的袁家口、开河、安山等处几次抢渡均未成功,而淮军刘铭传、潘鼎新等部又已跟踪返回山东,为避免遭敌围攻, 便南下江苏丰县、沛县等地。不久,复入山东,再次进攻运河防线,又没有成功。其后,赖文光、任化邦等遂放弃进入运河东部地区的计划,决定向湖北转移,拟渡过汉水,进占荆州、宜昌,然后主力入川,并留一支部队于湖北以为声援,以一支部队入陕西与西捻军

取得联络。“倘各路皆不得手,⋯⋯则共趋秦中”①,联合回民起义军,在陕西建立基地。这一计划,得到东捻军广大将士的拥护。1866 年 12 月初, 东捻军由山东进入河南,下旬进入湖北。

清军方面,李鸿章鉴于曾国藩所确定扼守的“贾鲁河、沙河地段太长, 人力难齐,终办不成”的教训,提出了将捻军“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诱其人,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三四面围困”的“扼地兜剿”方略,并准备采用“离间”、“招抚”等伎俩,妄图从内部瓦解捻军。②

1867 年 1 月,李鸿章调集不下十万部队,分“堵击之师”和“兜击之师”, 在河南、湖北集中。其部署是:在北部,命李昭庆部二十余营驻河南信阳, 扼捻军北上的通道;在西部,命鲍超三十二营由南阳移驻襄阳,豫军总兵宋庆十营、副将蒋东才六营扼守枣阳,荆州将军巴扬阿统领提督蓝斯明、水师

① 《赖文光自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第 250 页。

① 陈昌:《霆军纪略》,《捻军》(一),第 257 页。

② 李鸿章:《谢署钦差大臣沥陈大略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清光绪三十四年印行,下同)卷十, 第 57 页。

总兵左光培扼守汉水沿线;在东部,命新任安徽巡抚英翰、总兵张得胜等率皖军分扎六安、霍山一带;在南部,由湖广总督官文驻守武昌,彭玉麟统领水师驻守黄州。上述各部清军均为“堵击之师”。李鸿章又命刘铭传、刘秉璋、周盛波、张树珊等部淮军共三十余营,由豫东南分道入鄂,和新任湖北巡抚曾国荃统领的郭松林、彭毓橘、伍维寿、熊登武等部湘军共三十余营, 组成“兜击之师”。李鸿章等妄图一举消灭捻军于鄂东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