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军山东,三败僧军

捻军在出击河南、苏北同时,还不断深入山东境内,打击清军。1860 年9 月下旬,张敏行、姜台凌等率四万余人由宿州北进至山东峄县(今峄城)、兰山(今临沂)等地。10 月下旬,捻军又进至山东鱼台、金乡、巨野等地, 26 日直逼济宁城。旋又分兵三路:一路经汶上北进东平的戴庙,又经梁山南下占领巨野,后由定陶、曹县返回淮北;一路经滋阳(今兖州)北占宁阳, 进围泰安不克,由大汶口南下曲阜等地;一路东北经泗水,转至新泰,攻占蒙阴,复由沂水、莒州(今莒县)、日照南下至赣榆、郯城地区。三路捻军在获得大量粮食牲畜后,胜利返回淮北。

清廷害怕捻军由山东进入直隶,危及京畿安全,便于 1860 年 11 月 5 日, 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仍任钦差大臣)统带清军一万余人(内马队三千五百人、步队二千人、绿营兵五千人),由直隶开赴山东剿捻,命文渊阁大学士瑞麟以传郎衔帮办军务。清廷规定僧军的任务是,“前往剿办北路各匪,先由河间一带,次及山东、河南,权其缓急,

② 《平捻方略》卷一百一十一,第 12 页。

以次进剿”①。12 月 17 日,僧格林沁率部进驻济宁。

僧格林沁率部南下山东后,袁甲三曾向他指出:“河南之兵名为万余, 多系新募,宿、徐之兵本不满万,近因饷缺,大加裁汰,所存无多,山东之兵又不能越境会剿,此贼所以到处窜突,如人无人之境也。”并向僧建议: “以山东兵为中路,由曹、单直趋虞、夏,以河南兵为右翼,以徐、宿兵为左翼,声势联络,互相策应。步步为营,与民寨相犄角,逐渐而进,不求速效。”②僧格林沁没有采纳袁的建议。他急功近利,孤军在山东境内作战, 因而屡战屡败。

僧军进驻山东不久,亳东捻军四万余人(其中马队万余)在刘玉渊等率领下,又一次进入山东,经鱼台、金乡北上。僧格林沁急忙率骑兵二千余人前往追击,于 12 月 25 日由嘉祥驰赴巨野。时值大雪,军行甚疲。26 日,僧军在巨野东南的羊山集与捻军接战。僧格林沁率主力从东面进攻,瑞麟率部从西南进攻。捻军分路抵御,首先将僧格林沁部击退,进而包围瑞麟部,将副都统格绷额等击毙。瑞麟突围逃到离金山二百余里的汶上。僧格林沁溜回济宁后,参劾瑞麟突围后“不在巨野扎营,复越过嘉祥、济宁退至汶上,⋯⋯ 以致后路官兵涣散,实属怯懦无能”。③清廷革去瑞麟侍部职衔,饬令回旗, 改由镶蓝旗蒙古都统西凌阿、工部右侍郎国瑞帮办僧格林沁军务,并将原先革职的副都统伊兴额和徐州镇总兵滕家胜的步骑三千人交僧调遣。不久,清廷又将陕西巡抚谭廷襄补授山东巡抚,令其带领步骑兵一千五百名增援山东。

僧格林沁在羊山集战败后,下令从河南的考城(今兰考东北)至山东鱼台的南阳湖长四百七十余里地段,浚壕筑垒,由曹、单、菏、城四县民团分段扼守,郓、巨、济、金、嘉、鱼六县民团闻警协守,企图遏阻捻军北上。但捻军向山东的进攻并未因此受阻。1861 年 1 月底,捻军首领赵浩然、张敏行、李成等率黑、蓝、白三旗四万余人,由砀山、虞城进入山东,接着分兵两路:一路向曹县南部游动,一路进入巨野东南六十余里的羊山集。2 月 2 日,僧格林沁及副都统舒通额分率骑兵包抄羊山南麓的捻军,捻军即北上嘉祥之纸坊,又南下至金乡以西、城武以东地区,后又北上菏泽东北之关李家庄,筑垒布阵,准备坑击追击的清军。2 月 20 日,僧格林沁不顾部队连日奔驰和饥疲不堪,下令分南、北、中三路进攻。捻军以逸待劳,步队居中,马队从两旁抄袭,号角四起,奋勇迎战。清军南路的黑龙江马队及陕甘步队首先溃退,接着中、北两路也纷纷败逃。此战,捻军歼灭清军近千人,缴获枪炮马匹甚多。

僧军败讯接连传到京城,清廷斥责僧格林沁“奔驰数日,率饥疲之卒,

① 《平捻方略》卷八十四,第 30 页。

② 袁甲三:《上科尔沁亲王僧》,《捻军》(五),第 203—204 页。

③ 《平捻方略》卷九十,第 3—4 页。

当方张之寇,后路既无援兵,左右亦少策应,以致为贼所乘,勇往虽有余, 惜尚未能持重也”,并告诫他“总不宜轻进,再蹈覆辙”。同时,命袁甲三委派得力将领与田在田、伊兴额等“合力兜剿,牵制后路”,使捻军“有所顾忌,不敢径行北趋”。①但是,捻军很快又深入山东腹地,迫使僧格林沁不得不再次率部迎战。同年 3 月,数万捻军突入曹、巨、郓境,挥戈北上, 由东平之戴家庙、安山等处渡过运河。僧格林沁令副都统伊兴额及徐州镇总兵滕家胜率二千余人追击。捻军在汶上、东平之间的杨柳集利用村落布置伏兵,待机歼敌。3 月 17 日,先在卧虎山与清军接仗,佯装败退,待清军追至杨柳集时,捻军伏兵四起,将敌人层层围裹。伊兴额、滕家胜几次突围,均未得逞,终被捻军斩杀,僧军伤亡惨重,溃不成军。

捻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三败僧格林沁军,狠狠打击了僧军的嚣张气焰。此后,捻军利用“甚雨泥淖,高禾蔽野”的有利条件,与敌人周旋, 使其“疲于奔救,刍粮不继,士马疲羸”。僧格林沁无可奈何地对其部下说: “不能再与野战,惟当严固直北藩篱。”便命西凌阿回军济宁,力扼北路, 自统全军扼东平之安山,凭河而守。①于是,捻军在山东的活动区域日益扩大,一度进逼省城济南,山东巡抚谭廷襄龟缩城内不敢出战。捻军又转至胶州半岛,到达福山、烟台沿海地区。外国侵略者以军火接济清军,英、法海军还在烟台地区参与了屠杀捻军的勾当。

淮北捻军挺进河南、苏北、山东,推动了当地人民的武装起义,使上述地区先后爆发了捻党首领陈大喜领导的汝宁起义,郜永清领导的商丘金楼寨白莲教起义,苏皖边的幅军起义,菏泽地区的长枪会起义,曲阜、邹县、泗水等地的文贤教起义,鲁西的白莲教起义(其中宋景诗的黑旗军发展最快)。这些起义武装和淮北捻军互相配合,给清军和地方统治机构以沉重打击,客观上支持和配合了淮南的捻军和太平军。但是,由于淮北捻军向外出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虽然歼灭了相当数量的敌人,但主要是击退敌人的追击和堵截,没有有计划地寻歼更多的敌人。特别是由于一再外出作战,致使淮北的基地反而有所缩小。在这期间,一些重要捻军首领如宋喜元、任乾、陆连科、李大喜等的圩寨,相继被清军和苗沛霖团练攻占,任乾、陆连科、李大喜等先后牺牲,这就给尔后进行的保卫淮北基地的作战造成很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