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失陷与起义的最后失败

进入上关、下关的清军达十余万人②,大理城内的起义军连同家属老小仅五六万人,力量相差甚大。尽管如此,杜文秀和起义军将士仍然毫不畏惧, 为了保卫大理政权,决心与清军战斗到底。

1872 年 6 月 12 日,清军乘胜从南北两面向大理发起进攻。当南路清军进至离大理城仅一里左右、北路清军经喜洲进至湾桥时,杜文秀命杨荣等率起义军主动出战,予敌人以迎头痛击。清军大败,蒋宗汉等率南路退至太和村,段瑞梅等率北路退至喜洲。正在这时,进攻蒙化的李维述部清军告急, 杨玉科率二千五百人往援。大理起义军随即出击,大败蒋宗汉、徐联魁部清军,占领大井旁、砖窑、葭蓬村、重邑村等处。

6 月 22 日,清军攻占蒙化城,李维述率所部向蒙化厅属大小围埂进攻, 杨玉科则回到下关,继续部署进攻大理。由于起义军固守营垒,顽强抵抗, 清军只得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对大理周围的村寨和起义军营垒逐点攻击。

① 杨玉科:《从军纪略》下卷,《回民起义》(二),第 514 页。

② 由于随时招募,故云南清军数量又有增加。杨玉科自称:“兵则随时招集,饷则因敌所资。”(《回民起义》第二册,第 494 页。)

起义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杜文秀也经常亲自披甲上阵。但终因兵力不足, 武器不如敌人,城外一百余碉楼营垒陆续失守。11 月初,清军进至城下,包围了大理城。

起义军在城周围挖有壕沟,壕边修有隐蔽的地下工事数十座,上面覆以泥土,四周砌以砖石,并有地道与城里相通。清军进至壕边时,隐藏在工事里的起义军通过工事的暗孔向敌人射击,清军屡进屡却,死伤颇多。后清军引苍山溪水淹灌地下工事,迫使起义军退回城里。清军随即越过城壕,在城下扎营,并筑起高过城墙的炮台数座,用大炮不断向城内轰击。杨玉科又指挥清军开挖地道,准备炸城。

大理被围日久,情况一天比一天险恶。当时,滇东、滇南地区的起义军已完全被岑毓英、马如龙镇压下去。滇西除大理外,仅腾越、顺宁、云州数地未被清军占领。顺宁、云州等地起义军屡欲赴援大理,都被清军杨萃、尉迟品玉等部阻截,因此,大理完全成为一座孤城。为了早日攻下大理,岑毓英于 12 月初亲自率军由昆明启程西进。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起义军中的投降势力逐渐抬头,内部危机加深。

12 月 10 日,清军地道挖成,炸开东南角城墙攻入城内。起义军顽强抵抗,清军死伤甚众,被迫退出。以后,清军又多处挖地道炸城,攻入城内, 起义军拚死反击。至 17 日,清军终于占领了城内校场、莲花池一带,起义军退至西北半城。20 日,清军又到援军五千余人,杨玉科改单从东南一个方向进攻为四面同时进攻,又将开花大炮二十门排列城上,昼夜轰击。起义军营垒碉堡大半被毁,形势十分危急。杜文秀决心与清军决一死战,至万难固守之时,再弃而他走,或率全家老小,投洱海以殉。但杨荣、蔡廷栋思想动摇,暗中向清军求降,并力劝杜文秀出城投敌。杜文秀还收到赵州知州唐澍的劝降信。他考虑到“与其陷万人于锋镝,曷若捐一驱[躯]以救生灵”, 遂决意出城“请罪伏诛”,以求“过咎归某一人,法律休波万姓”。① 12 月

27 日,杜文秀服毒后乘轿子到达杨玉科大营。杨玉科将其头割下,向岑毓英报功。岑毓英急从离大理一百二十里的红岩赶到大理,纵兵血洗大理城。

大理陷落后,岑毓英移兵攻顺宁、云州、腾越。1873 年 3 月,清军攻陷顺宁,4 月又占领云州。5 月,起义军最后一座城市腾越失守。至此,坚持了十八年之久的云南回民起义完全失败了。

① 《杜文秀的两件文稿》(宋文熙辑),《近代史资料》1981 年第 1 期,第 20—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