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攻长沙

清廷为实现其四面堵截,一举歼灭太平军于道州的企图,屡命钦差大臣赛尚阿、两广总督徐广缙等加强长沙、衡州及湖南水陆要隘的防守,在粤、

① 张德坚:《贼情汇纂》,《太平天国》(三),第 290 页。

① 湘军幕僚张德坚在《贼情汇纂》中就太平军领导者在道州讨论进军方向时的情况写道:“群贼怀土重迁,欲由灌阳而归,仍扰广西,秀清独谓非计,曰:‘ 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东, 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已〔矣〕。’ 洪逆等深然之”。(见《太平天国》第三册,第 290—291 页。)

② 三檄文为:《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

桂、湘、赣边界要地派兵控扼,阻止太平军向北、东、西突进,又从河南、陕西、四川、江西等省调兵进入湘、鄂。

太平军明确了战略进攻方向之后,便积极准备向长江流域进军。8 月 10

日弃道州,经宁远、蓝山、嘉禾、桂阳州(今桂阳),于 17 日攻占了湖南重镇郴州(今郴县)。太平军在这一带又扩军二三万人,并将其中数千挖煤工人集中编组为“土营”,专门担负挖地道、埋地雷、炸城堡和掘壕筑垒等任务,在以后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平军占领郴州后,和春、江忠源率清军二万余人尾随而来。赛尚阿也自永州移营衡州。由于他调度无方,清廷严旨斥责:“该大臣奉命出征一年有余,历次奏报军情,不过派兵尾追,并未迎头截击,出奇制胜,所谓调度者安在?”①随即撤消其钦差大臣职务,改命两广总督徐广缙接替。

太平军探悉长沙守兵较少,乃于 8 月下旬由西王萧朝贵率总制李开芳、御林侍卫林凤祥以下二千余人,由郴州奔袭长沙。②为避开清军主力,奔袭部队不走耒阳、衡州大道,而绕经永兴、安仁、攸县、茶陵、醴陵,于 9 月

11 日进抵长沙南门外妙高峰一带。这时长沙守城清军约仅四千人(后即增至万余),不敢出战,紧闭城门①。太平军未能收到奇袭的效果,只得连日强攻,但因兵力不足,难以奏效。在第二天的攻城战斗中,萧朝贵中炮受伤, 不久牺牲。太平天国又失去了一位重要领袖。

洪秀全、杨秀清等得悉萧朝贵等奔袭长沙受挫后,便于 9 月 25 日弃郴州,率大队往援。10 月 13 日赶到长沙时,清军和春、江忠源和向荣部已先期到达,加上其它各路援军,敌人兵力已达五六万人。由于长沙城守渐趋稳固,太平军失去了乘虚攻取的战机。加之,清军拥有三千斤、五千斤大炮, 置高处轰击,更增加了攻城的困难。清廷为加强统一指挥,命新任钦差大臣徐广缙立即赶至长沙,统筹军务,先解省围,然后并力“进剿”。②

太平军大队驻扎南门外,北阻省城,西滨湘江,前有和春、江忠源部阻拦,后有赛尚阿部尾随,形势十分不利。10 月 14 日、15 日,太平军连续出动六七千人发起进攻,遭到清军的顽强抵抗,伤亡甚众。17 日,石达开率领二三千人渡过湘江,控制西岸龙回潭等要地和湘江中的水陆洲(即桔子洲), 并在江上搭造浮桥,使东西声势联络,初步改变了兵力密集城南一地,难以展开的被动态势。但向荣也跟着率部过江,并于 10 月 31 日率兵三千余人从

① 《剿平粤匪方略》卷十五,第 33 页。

② 据张德坚《贼情汇纂》称,太平军在郴州时,萧朝贵建议:“闻长沙城卑防疏,若假轻兵数千,倍道乘之,垂手可得。”洪秀全便给萧朝贵老兵二千,兼程前往。(《太平天国》第三册,第 291 页。)

① 太平军进抵长沙妙高峰一带后,即行攻城,因不明地形,误以天心阁(城内东南隅之高楼)为城楼而趋之,当发觉并非城门而改变进攻方向时,各门均已紧闭,遂不得入。

② 长沙城内有巡抚二,帮办一,提督二;城外有总兵十。但莫相统摄,令出多门。徐广缙拥兵万余,由桂入湘,沿途逗留,直至 12 月 11 日才抵长沙,实际上未起作用。

西岸渡江进犯水陆洲,企图截断太平军的东西联系。太平军埋伏于洲南树林中,而以零星骑兵佯败诱敌,待向荣部深入后,伏兵旁出,抄袭敌后。清军大败溃逃,死伤千余人。向荣乘马凫水过江,幸免于死。11 月 10 日,湘江东岸的太平军采用穴地攻城法,轰塌长沙南门附近的城墙数丈,突击部队二三千人蜂拥而上。负责防守南门的清军副将邓绍良率部拚死抵御。太平军伤亡数百人,只得后撤。其后,太平军又多次穴地攻城,由于仅限城南一面, 以及突击部队组织欠佳和清军防守顽强等原因,均未得手。太平军在长沙城郊旷日持久地与敌相持,形势日趋不利,乃于 11 月 30 日主动撤围北上,守城清军并未及时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