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舰北犯渤海湾与中英大沽口交涉

1840 年 7 月 28 日,懿律和义律率“威里士厘”号等舰船八艘,驶离舟山群岛北上,8 月 5 日过山东半岛成山角,6 日越过大小竹岛、高山岛和候鸡岛,侵入渤海湾,9 日进泊大沽口外。

道光帝已于 8 月 3 日接到林则徐的奏报,得知英舰可能北上天津。他满以为天津海口防范严密,“果有夷船驶入,自可有备无虞”,因而态度比较强硬。他谕令直隶总督琦善:英舰“倘驶至天津,求通贸易,⋯⋯断不能据情转奏,以杜其觊觎之私。倘有桀骜情形,即统率弁兵,相机剿办。”① 但当 8 月 9 日接到琦善的复奏,得悉天津炮位陈旧、兵力不足时,态度便立刻软下来,当日又改谕琦善:“督饬所属严密防范,临时仍相机办理,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倘有投递廪帖情事,无论夷字汉字,即将原禀进呈。”②8 月 10 日,琦善接旨,次日即派游击罗应鳌前往大沽口外,探询英方企图。经道光帝批准后,琦善于 8 月 15 日(一说

17 日)派千总白含章前往英舰取回《巴麦尊照会》,并立即呈送北京。

道光帝接到《巴麦尊照会》后,得知英国侵略者要求赔礼道歉、偿还烟款、割让岛屿等。他对外慑于英舰的威胁,对内偏信“弛禁派”琦善等的谗言,便将“办理不善”的责任强加于林则徐、邓廷桢身上。他以为只要惩办林、邓二人,英国侵略者便会从此息兵。8 月 20 日,他要琦善向英方表示: “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闻,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①8 月21 日,又在林则徐的一份奏折上批道:“外而断绝通商,并未断绝;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净。无非空言搪塞,不但终无实济,反生出许多波澜,思之曷胜愤懑!”②这不仅是对严正的禁烟运动和林则徐等“严禁派”的打击, 也是对中国军民反对英国侵略的正义行动的否定。

  1. 月 30 日,琦善与义律在大沽口举行会谈。他对英方所提无理要求,含糊其词地表示“定能代申冤抑”,多方劝说侵略者尽快“返棹南还,听候办

① 《廷寄二》,《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337—338 页。

② 《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359 页。

① 《廷寄三》,《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392 页。

②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393 页。

理”。③

  1. 月 15 日,英方表示同意将谈判地点改到禁烟所在地广东,并即日起碇南返。英国舰队之所以在谈判未获任何结果的情况下同意南返广东,而不在渤海湾采取军事行动,主要由于当时“季节的将近终期,北季候风的到来, 岸上部队和舰队水手间流行的病疫等”原因。懿律等认为,在来年春季到来之前,是不宜采取任何积极的军事行动的。

英军舰队的暂时南撤,道光帝竟认为是外交上的一大“胜利”。他在伊里布的奏折上得意地批道:“英夷如海中鲸鳄,去来无定,⋯⋯好在彼志图贸易,又称诉冤,是我办理得手之机,岂非片言片纸远胜十万之师耶?”① 正是在这种愚蠢侥幸的心情下,他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兼署两广总督,前往广东“查办”,对为严禁鸦片而建立了历史功勋的林则徐、邓廷桢,则都给予革职处分。与此同时,道光帝命令琦善“将应留应撤各兵,分别核办”②, 接着又谕令沿海各督抚也酌量裁撤防兵,以节饷糈。这种自拆藩篱的愚蠢行径,无异于开门揖盗。

③ 琦善:《晓谕英人暨其登答情形折》,《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425 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513 页。

② 《廷寄》,《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一),第 46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