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廷加强大沽防务

英法联军南撤后,咸丰帝接受惠亲王绵愉等人关于“天津海口一带,急应妥为布置”的建议,谕令以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而得宠的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署理直隶总督)前往天津一带,加强海口防务。僧格林沁率京营及东三省蒙古马队各一部,自通州到达天津后,便会同瑞麟亲往海口查勘,决定加强大沽、双港等地的设防。同时,奏请清廷分别从吉林、黑龙江、绥远、直隶北部和京城抽调兵力前往天津地区,并重新恢复直隶海口水师①。到 1859 年 3 月,大沽口共有兵丁三千名。僧格林沁等恐新募兵丁

① 《桂良等奏对外不可战者五端英法要求可从权允准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三),第 982

页。

② 《周祖培等奏外使驻京八害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三),第 954 页。

① 署直隶总督瑞麟《请复设天津水师以重海防折》称:“查直隶海口水师,自道光元年裁撤之后,现在海口大沽两营,仅止额设陆路弁兵一千六百余名,本形单薄。 惟有复设水师,方可捍卫海疆。”“拟请

“难期得力”,“将京旗京营官兵抽出八百名,拨赴海口,分扎两岸炮台, 即于新募兵丁抽出八百名,饬赴双港屯扎”。②此外,尚有副都统成保所率的哲里木盟马队五百人驻新城;头等侍卫布尔和德、二等侍卫舒明安所率的昭乌达盟马队五百人驻新河。整个大沽海口地区共有防兵四千人。

经过重建的大沽口炮台,由四座增至六座,每台守兵约四百人。海口南岸炮台三座,高自三丈至五丈不等;北岸炮台二座,一高五丈,一高三丈。各炮台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均较前有所增加。另在北岸石头缝地方新建高三丈的炮台一座,作为后路策应。六台共安设火炮六十门,其中有一万二千斤大铜炮二门、万斤大铜炮九门、五千斤铜炮二门、西洋铁炮二十三门。所有炮台周围均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又在海口排列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以便拦阻敌舰。僧格林沁督饬各营官兵,“排列队伍,演放炮位,严密设防”。

鉴于距天津三十余里的双港地势较高,河身狭窄,便于拦击敌人,僧格林沁等特在该处沿河两岸设兵营九座,驻兵六千人,修建炮台十三座,安设一万二千斤以下大小铜铁各炮八十一门。对于从大沽至山海关一线众多的海口,也本着“择要分布”的原则,分别在北塘海口、丰润的涧河口、乐亭的清河口和老田沟、昌黎的浪窝口和蒲河口以及山海关内的白塔岭、秦皇岛、小河口等处,部署了相应的兵力。其中北塘有一千六百人,山海关有三千人。另外,天津道府及沿海各县,还招募了团练乡勇共五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