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军侵入北京,迫签《北京条约》(参见附图五)

(一)外交谈判的破裂

联军侵占大沽炮台后,咸丰帝极度惊恐,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大臣, 赶赴天津,会同直隶总督恒福(亦授予钦差大臣头衔)向英法侵略者乞和。

1860 年 8 月 31 日,桂良到达天津。英、法公使提出必须全盘接受 1858 年的《天津条约》、增加赔款、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等先决条件,方可议和。桂良等被迫答应全部要求,从 9 月 2 日起,与英、法代表巴夏礼等举行会谈。侵略者提出停战的主要条件是:赔偿军费,先付给两国现款各三四百万两; 撤走通州守军,以便两国公使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并由巴夏礼随带数十人先行入京,察看沿途及京中住房;增辟天津为通商口岸,立即开市贸易等。咸丰帝感到停战条件过于苛刻,认为公使进京“拥兵而来,显怀莫测”,因

① [法]布隆代尔:《一八六○年远征中国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 280 页。

而谕令桂良等“莫顾决裂”,拒绝侵略者所提无理要求。9 月 7 日,硃谕军机处和王大臣绵愉、载垣、端华、肃顺等,表示要与英法“决战”,并提出决战时机“宜早不宜迟”,“趁秋冬之令,用我所长,制彼所短”。①同时, 令军机大臣等迅速调兵前赴通州,“以资攻剿”。

英法联军在天津

英法侵略者由于所求不遂,便中断谈判,决计进犯北京。9 月 10 日,联军先头部队三千余人,自天津向通州方向前进。在此之前,咸丰帝得悉英、法公使坚欲带兵径赴通州的消息,“决战”的决心又开始动摇,急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取代桂良等为钦差大臣,由通州前往天津,与侵略者继续谈判,企图挽回“抚局”。载垣、穆荫接连照会英、法公使,先则要求联军退回天津,然后进行谈判,继则请求侵略者止于河西务,在通州进行会谈。额尔金等考虑到联军进军北京,需补充大量军需物资,因此,表示愿意在通州举行会谈,以便争取时间,进行作战准备。9 月 14 日,联军先头部队抵河西务,着手筹建兵站。与此同时,额尔金派巴夏礼等到达通州。谈判中,巴夏礼除坚持原先提出的条件外,又增加了互换和约时须面见皇帝亲递国书, 以及将张家湾的清军全部撤退等苛刻要求,以致通州谈判于 17 日彻底破裂。

9 月 18 日,咸丰帝再次下谕与侵略军决战,并令恒福等“广集民团,多方激励”,“一闻张家湾开仗,即令津郡民团截其后路,痛加剿洗”。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