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捻军转移陕北

左宗棠率军入陕后,在陕清军兵力增至约四万人,装备有洋枪洋炮。西捻军虽有数万之众,但除老弱妇孺外,能战之兵只有万余人,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都居于劣势。当时,西捻军正盘旋于蒲城、富平、三原、泾阳一带。这一地区南有渭水,西有泾水(今泾河),东有洛水(今洛河)、黄河,北面则是山区,很不利于捻军骑兵的纵横驰骋。为了摆脱左宗棠所部各军的包围,西捻军决定向陕北转移。

10 月上旬,左宗棠与刘典、刘松山、李祥和、郭宝昌、高连升等进一步“商议方略”,策划将捻军消灭于泾水、洛水之间的具体部署。西捻军见各路敌军日逼,便于 10 月 24 日由蒲城东南一带北上白水,以马队猛攻渭北山区的清军,突破包围圈后,向中部(今黄陵)、洛川进军,进入陕北地区, 使左宗棠的围歼计划顿成泡影。

陕北高原塬、梁、峁、沟、壑相间,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西捻军进入这一地区,作战和补给都遇到不少困难,但毕竟摆脱了敌人的围攻,加之当地清军力量比较薄弱,便于休整。其次,陕北是回汉农民起义军主要活动地区, 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援。再次,即将进入初冬季节,黄河冰冻,一旦左宗棠的重兵追来,可以渡河入晋。所以,在当时的形势下,捻军北上陕北, 对于保存自己和尔后的行动,还是比较有利的。

西捻军进入陕北后,甘肃东部和南部的回民起义军仍积极向东发展,配合作战。10 月底,西捻军一部进攻鄜州(今富县)不克,北攻甘泉。11 月上旬,一部进占安塞,主力活动于宜川、延长之间。刘松山、郭宝昌“■思催队紧追”,便率部由中部东渡洛水,向宜川进发。11 月 14 日,回民起义军在中部大贤村截击尚未渡洛的刘松山部后队,杀其部将李祥和。11 月 17

日,西捻军北占延川,进向清涧,接着于 22 日配合回民起义军占领绥德州

(今绥德)。

西捻军在陕西的活动,促进了这一地区革命形势的高涨。12 月 3 日,左宗棠在奏折中惊恐地说:“捻自南而北千有余里,回自西而东亦千有余里”, “现在局势艰危,州县城池叠陷”。①可是,就在这时,张宗禹收到了被困于山东的东捻军求援的急信。为了实践“誓同生死,万苦不辞”的誓言,张宗禹等决定立刻离开陕北,去援救自己的战友。

① 左宗棠:《捻逆连陷州县回逆狓猖自请严议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二十三,第 29—3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