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忽视部队内部的纯洁工作

捻军中的叛变投敌事件不断发生,与其他农民起义武装相比,是颇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如六安、霍丘和凤阳府县两城,均因有叛徒内应而相继丢失; 当僧格林沁军进攻雉河集时,竟有一批捻首率部投降,使捻军的力量大为削弱,淮北地区很快被清军占领;主要捻军首领张乐行、任化邦均死于叛徒之手。这种现象之所以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捻军的成份比较复杂,为数不少的游民无产者不断涌进队伍中来,甚至一些中小地主也“纠众而捻”。这些人在清军剿抚兼施,特别是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容易被反动势力收买,

① 李鸿章:《复曾相》,《捻军》(六),第 65 页。

动摇变节。二是捻军的主要首领张乐行本人就曾受过清朝官方“招安”,虽然后来坚持斗争到底,但由于本身的污点,必然影响其理直气壮地与投降倾向作斗争。三是一些主要捻军首领用人不当,不懂得纯洁和巩固部队内部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不仅要有不畏艰难险阻,与反动统治阶级斗争到底的坚强革命精神,而且必须善于用人选将,擦亮眼睛,随时注意清除混入革命队伍中的“蛀虫”。当然,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很难做到的。

此外,捻军对团练头子苗沛霖等人缺乏应有的警惕。在阶级矛盾激化, 清王朝的统治发生危机的情况下,出现象团练头子苗沛霖这样的两面派人物,是不足为怪的。但是,苗所代表的始终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他所梦寐以求的是建立一个封建割据的独立王国;他与清王朝之间不过是狗咬狗的矛盾,但与人民之间却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且一开始就是进攻捻军起家的。农民起义军对待这种人物,当他开始联合清军进攻捻军的时候,就应该坚决予以打击,特别是当其羽毛未丰的时候,应决心将其消灭,或分化其内部。只有这样,才能发动群众,扩大占领区,消除心腹之患。当苗的实力已经强大,难于一下子把他消灭,并在表面上愿意联合反清时,捻军和太平军可以与他采取某些联合行动,共同对付进攻的清军。但必须时刻防止他反戈相击,背后插刀,避免处于腹背受敌措手不及的困境。由于张乐行、陈玉成等政治警惕性不高,缺乏对付两面派的斗争策略,结果上当吃亏。这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教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