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返淮北

捻军控制淮河中游,切断了安徽清军的粮饷通道,加上淮北的捻军四出活动,引起了清廷的震惊。1859 年 10 月底,清廷命袁甲三署理钦差大臣, 接替胜保督办安徽军务,并告以“怀远一城居凤、颍之交,久为贼踞,亟宜迅图攻克,与翁同书一军合而为一,以便进攻淮南,兼顾北路”③。与此同时,胜保趁捻军主力集中于淮南,淮河北岸的怀远守军力量减弱之机,督令副都统穆腾阿和总兵滕家胜等率清兵三千余人乘机进攻怀远。从定远、庐州派出的捻军和太平军援军被阻于淮河以南。张乐行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为

① 1858 年 8 月 31 日(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三日),清廷再次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由安徽巡抚翁同书帮办。

② 《平捻方略》卷六十一,第 17 页。

③ 《平捻方略》卷六十九,第 11 页。

保存实力,于 11 月 8 日退出怀远,率部南渡淮河,退守临淮关和定远。清军占领怀远后,立即折向临淮,在北岸扎营。胜保亦折回距临淮关三十余里的张家沟大营,以便就近督攻临准,后又进至距临淮关十五里的三汊沟驻扎。12 月 4 日,袁甲三到达胜保大营,接署钦差大臣职务,并将大营移往张家沟。袁甲三迅速集结兵力,并将苗沛霖练勇八千人调往临淮,总兵力由三千余人猛增至一万余人。1860 年 1 月上旬,袁甲三乘捻军配合陈玉成部太平军在潜山、太湖一带与湘军作战之际,督水师炮船和马步队进攻临淮关,连日发炮轰击,将关内炮台击毁。守关捻军与清军激战两昼夜,伤亡甚众,被迫于 1 月 10 日南撤定远。

1860 年 1 月下旬,清廷对攻捻部署又作了调整:革去胜保钦差大臣的职务,调往河南,督办该省攻剿事宜,以副都统关保为其帮办;命云南提督傅振邦督办徐、宿一带攻剿事宜,以总兵田在田为帮办;袁甲三仍署理钦差大臣,督办皖省军务,除巡抚翁同书仍为帮办外,加派副都统穆腾阿帮办军务。

袁甲三在占领临淮关后,又督军围攻凤阳。张乐行率部往援,在凤阳南梁家冈遭苗沛霖团练和穆腾阿马队袭击,损失五六千人,被迫后退。2 月 13 日,守卫凤阳县城的捻军首领张隆被袁甲三部总兵张得胜所诱擒。次日,守卫府城的首领邓政明为求活命,缴出全部枪炮马匹,并将十四名拒不投降的捻军将领捆送敌营杀害,致使凤阳府、县两城相继丢失。

清军攻占怀远、临淮、凤阳三城后,打通了淮河的航道,隔断了淮北捻军和淮南捻军及太平军的联系,张乐行、龚得树等在淮南只据有定远一个孤立据点,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5 月 16 日,袁甲三派兵夜袭定远,毁城外营垒九座。6 月 1 日,龚得树率捻军一部出敌不意攻占定远以东的来安,企图调动袁军,但未达目的。定远捻军只得坚守待援。8 月初,清军对定远形成合围。后太平军陈玉成部和吴如孝部分别从天长、庐州来援,捻军白旗旗主孙葵心也由河南固始率万余人赶来支援,夹击袁甲三部。袁见捻军和太平军势众,害怕造成“全军坐困,终成溃裂”①的危险局面,便慌忙将所部清军从定远撤退至淮河北岸。可惜太平军和捻军没有乘胜追击,将其歼灭。

定远解围后,捻军和太平军转攻凤阳、寿州,均未奏效。随后,龚得树、孙葵心率数万人随陈玉成部南下,谋解安庆之围。12 月 10 日,太平军和捻军与敌大战于桐城西南之挂车河一带,孙葵心不幸牺牲。1861 年 3 月,龚得树也在湖北罗田松子关中炮身亡。孙葵心在脱离张乐行领导期间,曾企图降清,但未成事实。后来转战河南、山东,屡败清军;返回淮南后,重与太平军协同作战,最后把鲜血洒在太平天国的战场上。龚得树是捻军中仅次于张乐行的重要首领,不仅作战勇敢,“所领黑旗队枭猛耐战,势与张落刑(乐行)相埒”② ,而且较有政治头脑,是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的核心人物,

① 《平捻方略》卷八十三,第 35 页。

② 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一册(中华书局 1980 年版),第 171 页。按:1855

他的牺牲,是捻军的重大损失。

1861 年 9 月安庆失守后,陈玉成率部退守庐州,旋又遭清军围困。捻军在定远的孤立据点也难于长期坚守下去。而当时淮北捻军的力量还相当强大,河北、山东等省人民起义此伏彼起,陈玉成为了“广招兵马,早复皖城”, 再援天京,先派太平军马融和部北上,继派捻军首领张乐行等率部北渡淮河,后又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启王梁成富、祜王蓝成春等率部向西北远征。张乐行和苏添福等将定远据点移交给太平军后,于 12 月间率全部人马返回淮北颍上地区。至此,捻军和太平军在淮河沿岸的联合作战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