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北京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外城后,随即于安定门城墙上安设大炮,对准内城、紫禁城。10 月 17 日,英、法公使再次照会清廷,要求于 23 日签字换约,并借口俘虏问题,要求赔偿英国白银三十万两、法国二十万两,限期付款。奕

全部予以答应。10 月 18 日,联军再次闯进圆明园,在洗劫一空之后,为

① 《奕訢桂良文祥奏巴夏礼已提出住于高庙城内战守皆不足恃折》,《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七), 第 2382 页。

② 《胜保又奏僧瑞各兵万难振作现待新兵到来暂扎天宁寺片》,《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七),第

2426 页。

① 《孟托班将军,八里桥伯爵回忆录》,《第二次鸦片战争》(六),第 296 页。

销毁罪证,竟把这座世界闻名的壮丽宫苑放火烧毁,各种精美建筑和无数珍贵文物化为灰烬。其后,侵略军又劫掠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处的大量金银珠宝与历史文物,并焚烧了许多著名建筑物。

侵略军的残暴罪行,激起了北京人民的无比愤慨,他们纷纷拿起武器抗击敌人。一次,英军一百多人骚扰西郊谢庄,当地群众在猎户冯三保率领下, 拿起简陋的武器,坚守石寨、土堡,连续两次打败侵略军的进犯。联军出动五六百人,企图报复。当敌人接近谢庄时,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率领埋伏在离村四里处的青少年猎手,“挟刃奋起”,与敌人近战搏斗。侵略军猝不及防,纷纷败退。

与人民的英勇抗战相反,清廷完全屈服于英、法侵略者的武力威慑,于10 月 24 日和 25 日,分别与英、法侵略者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批准书亦同时互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1)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2)辟天津为商埠;(3)准许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拐骗、贩卖人口出洋做苦工; (4)割让九龙司为英国殖民地;(5)交还以前没收的天主教堂,并听任法国传教士在内地各省租买土地,建筑教堂;(6)赔偿英、法的军费各增加到八百万两。10 月 28 日,咸丰帝批准《北京条约》。英、法侵略者从中国攫取了更多的殖民特权后,便于 11 月 9 日先后将军队撤出北京,结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威逼清廷签订新约之后,沙俄公使再次借口“说合”有功,逼迫清廷于 11 月 14 日与之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承认了《瑷珲条约》的内容,而且把上述条约规定的由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一口吞掉;并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界的走向,把中国的内湖斋桑湖和特穆尔图淖尔(今苏联伊塞克湖)硬指为界湖,为进一步侵吞我国西部领土制造“根据”。此外,还强迫清廷开放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为商埠,准许俄商于中国的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张家口等地进行免税贸易。

美国公使因国内爆发南北战争,当联军在北塘登陆时,应召回国,未及趁火打劫。但事后借口“利益均沾”条款,照样掠取了许多新的殖民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