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战三河尖、正阳关

两军会师后,太平军和捻军各有十万左右,士气旺盛,军威大振,立即在淮河沿岸发起攻城作战。太平军薛之元②等部和捻军张乐行部围攻河南固始城;太平军陈玉成部和捻军韩奇峰等部于 3 月 11 日攻占霍丘东北的正阳

关, 13 日东进包围寿州城;太平军李秀成、李昭寿③部和捻军龚得树、苏

添福部于 3 月 18 日占领霍丘城,后又北渡淮河,围攻颍上城。

清廷得悉捻军南下后,曾多次谕令豫、皖清军扼要堵截,防止其与太平军会合。在此前后,清延还调整了攻捻前线的统兵将领,加强进攻起义军的力量:察哈尔都统西凌阿被召回北京;崇安被革去总兵职务;因围攻北伐太平军不力而被革职的胜保,又被授予副都统衔,并署理河北镇总兵,帮办攻捻事宜。此外,还命山西汾州营参将保衡、直隶密云都司马翰忠率部开赴安

① 安徽科学分院历史研究室:《张乐行传》,《安徽史学通讯》1959 年第六期,第 60 页。

② 薛之元、李昭寿原为霍丘、固始边界地区的捻军首领,1854 年投降清道员何桂珍,1855 年 12 月在安徽英山杀死何桂珍后,归附太平军李秀成部。

③ 薛之元、李昭寿原为霍丘、固始边界地区的捻军首领,1854 年投降清道员何桂珍,1855 年 12 月在安徽英山杀死何桂珍后,归附太平军李秀成部。

徽亳州,听候调遣;命徐州副都统德勒格尔率领马队南下怀远;命英桂将在湖北遣撤的陕甘官兵截留河南,参加攻捻。胜保抵达亳州后,即与英桂、袁甲三等会商,确定了首先防止捻军主力重返雉河集,“再行相机节节进剿” 的作战方针。据此,由袁甲三督饬总兵朱连泰部约三千人及亳州地方团练于亳州一带,进剿留驻淮北的捻军;胜保以颍州为基地,率马步三千余人进攻南下的捻军,另有王庭兰、金光箸等部约二千人归其统辖,在淮河流域配合作战;负责三省剿捻事宜的英桂率河南清军千余人驻太和等地,策应胜保部,并保护清军后方粮道。

胜保因兵力过单,一再奏请清廷调兵支援。清廷责备他“由亳至颍,尚未与贼见仗,而调将请兵纷纷不已,⋯⋯驻守颍州,不思急挫贼锋”,命令他“赶紧进兵,不得再有耽延”。① 胜保只得硬着头皮率部南下。当时,太平军和捻军正三路出击,强攻坚城,以致力量分散,给了胜保以可乘之机。胜保于 3 月中旬南下后,首先集中兵力解固始之围。张乐行、薛之元等部因

连日围攻固始不下,又见清军援兵赶至,便于 3 月下旬撤回三河尖。围攻寿州的陈玉成、韩奇峰部遭到金光箸部清军顽抗,也主动撤围(韩奇峰部退守正阳关,陈玉成部回守六安)。李秀成、龚得树等部于 22 日包围颍上后, 虽几次轰塌城墙,但始终未能攻进城内。而胜保在解固始之围后,便率部回救颍上。在此情况下,李、龚所部也于 5 月 3 日撤至淮河南岸。至此,捻军和太平军第一次联合作战,未能取得理想的战果,即告结束。

捻军和太平军联合后出现的一个新情况,就是捻军在淮河流域的作战常常受到太平军长江中游战场形势的影响。由于安徽战场上的太平军既要抵御从湖北东进的湘军,又要牵制天京外围的清军,经常流动作战,而捻军基本上战斗在淮河流域一带,因而出现了捻军与太平军时而联合作战,时而单独作战的情况。为了阻击从湖北东进的湘军和鄂军,陈玉成于 5 月 12 日率数万太平军和部分捻军进入鄂东地区作战(9 月中旬才折回皖境,驻太湖、潜山一带)。李秀成部则驻六安、霍山一带,随时准备东进,对付天京外围之敌。于是,在淮河沿岸独立作战的捻军,便采取守势,收缩兵力,挖壕筑垒, 集中力量防守三河尖、正阳关、霍丘等据点。

太平军离开淮河沿岸后,胜保乘机向捻军发动进攻,第一个目标就是三河尖。三河尖周围河渠纵横,捻军跨河而阵,清军步骑兵不易展开,难于强攻。胜保便实行围困战法,控制通向三河尖的水陆通道,强令居民提前割麦, 并在出产硝磺的地区设卡稽查,严禁出境,以断绝捻军的粮弹接济;同时, 实行政治攻势,瓦解捻军士气。捻军坚守了六十余日,终因粮弹不济,于 6

月 16 日撤出三河尖,沿淮河东下正阳关。其后,由韩奇峰率部驻守正阳关, 张乐行、龚得树则率部转移至霍丘。

胜保占领三河尖后,决定集中兵力先攻正阳关,得手后再攻霍丘。为防

① 《平捻方略》卷二十五,第 11—12 页。

止正阳关、霍丘捻军西进固始,他命总兵邱联恩等会同王庭兰和固始知县张曜等扼守固始东部地区,自率步马数千人进攻正阳关,并令金光箸由寿州率炮船西进,配合进攻。金光箸见清军云集,有恃无恐,竟于 6 月 25 日首先攻关,结果遭到捻军伏击,兵败溃散。金光箸因坐船被捻军炮火击中,落水淹毙。这一仗打击了清军的气焰,使胜保所部不敢接近正阳关。8 月,连降骤雨,河水猛涨,关外的捻军据点先后被清军攻占,关内粮食缺乏,形势危急,韩奇峰派人向霍丘求援。张乐行、龚得树率部往援正阳关,胜保趁霍丘城内捻军兵力空虚,派人收买了守城头目张金桂,旋于 8 月 29 日将该城占领。这时,扼守正阳关的捻军粮食已尽,只得杀马充饥,加之瘟疫流行,军民饥病而死者日增,处境异常困难。后李秀成从六安派出的援军五六千人赶到,击败关外清军,于 10 月 12 日接应关内捻军冲出重围,沿淠河南下,撤至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