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东捻军突破胶莱河防线

1867 年 7 月中旬,东捻军正在福山、宁海(今牟平县)一带就粮,得知清军在胶莱河西岸修墙筑垒,分段扼守,才急忙回军西向。7 月 31 日,赖文光、任化邦等率军自即墨向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发起攻击,但未能突破,只得转兵北上。8 月 6 日,又向淮军潘鼎新部驻防地段的新河突击,仍未成功。后侦知胶莱河北段入海处沙滩无兵驻守,而潍河北段自下营至海口一段只有已革山东军总兵王心安部二千余人驻防,且“营垒初成,河墙未筑”②,便于 8 月 19 日集中兵力从这一地段的海神庙等处发动进攻,歼灭了王心安所部清军,进入潍县、昌乐,然后由安丘、临朐疾驰南走。李鸿章费尽心机策

① 李鸿章:《行抵归德布置大略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十一,第 42 页。

② 李鸿章:《行抵济宁筹防运河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十一,第 45 页。

① 李鸿章:《陈明办贼大致暂难亲赴前敌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十一,第 48—49 页。

② 周世澄:《淮军平捻记》,《捻军》(一),第 161 页。

划的“扼守胶莱之策”,成为画饼。清廷大为震惊,将李鸿章、潘鼎新交部议处,丁宝桢革职留任。

胶莱河防线被捻军突破后,李鸿章将防守胶莱河的各部清军调至运河防线,并将大营由济南(8 月下旬由济宁抵济南)移至台庄(今台儿庄),居中调度。当时,多数清军将领对防守运河丧失信心,特别是丁宝桢表示坚决反对,他说:“今胶防隳守,运河之防非独无补于事,抑恐有碍大局”。① 曾国藩也悲观地说:“胶莱三百余里尚难堵御,沿运千有余里更觉毫无把握。”②清廷则明确指出“河防不可恃”。李鸿章面临朝野的谴责和攻讦, 仍然认为扼守运河虽没有十分把握,但舍此别无良策。他在 9 月 19 日的奏折中说:捻军“正急欲出运”,“若先撤运防,是示贼以弱也。守运各军早夜修防,尚无疲倦,较穷年追逐者劳逸饥饱略殊。忽令守,又忽令不守,是使军心惶惑也。”“今使罢运防而另有制贼之法,臣必速罢,若更无可制贼, 似不若得守且守,能战即战,尽人力以待事机。”③李鸿章继续加固河防, 后来还组织了三支各拥有万人以上的“游击之师”,紧追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