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捻军继续流动作战

高楼寨之战后,山东清军兵力空虚,仅有丁宝桢所部三千人扼守济宁, “能守而不能战”,而捻军新胜,士气大振,兵强马壮,“纵横自便”。① 如果捻军此时不失时机地挥军北上,不但济南指日可下,而且可以更加沉重地打击清军,开创新的局面。但是,当时由于捻军首领们对尔后的进军方向“争言不决”,有的主张“先陷济南”,有的主张“北趋直隶”,有的主张“渡黄由豫入陕”②,以致在近半个月的时间里,数万部队徘徊于黄河以南、运河以西的菏泽、曹县、城武、定陶、郓城、巨野、濮州、范县、金乡、济宁地区,虽然队伍有所发展壮大,但较长时间无所作为,失去了乘胜进攻的良好时机。及至得悉“京师有备”,自知难以渡河北上,赖文光等才于 6 月

1 日率部自汶上袁家口等处渡过运河东进。由于此时济宁、济南等地清军防守已经加强,捻军随即回到运河以西的嘉祥。这时,张宗禹已率部南下安徽, 赖文光、任化邦等便接踵南下,谋与张宗禹等会合,恢复蒙亳一带的捻军基地。

张宗禹、赖文光等部捻军先后返回蒙亳地区后,即向当地清军发起进攻,相继占领了一些集镇和圩寨。6 月 18 日,捻军攻占高炉集,切断驻涡阳

(即雉河集)的安徽布政使英翰所部的粮道。6 月 21 日,捻军三四万人乘胜进围涡阳城。这时,奉调开往徐州的总兵易开俊部清军三千人已行抵蒙城, 曾国藩也于 6 月 30 日到达江苏清江浦。英翰接连请援于曾国藩,曾即命提督黄翼升率所部水师由高良涧(今江苏洪泽县)入洪泽湖,沿淮河西上,命总兵周盛波等部由徐州赴宿州以援蒙亳,命提督刘铭传部自济宁驰回徐州“以拯皖北之危”,自率部分湘军进驻临淮关。接着,漕运总督吴棠命总兵姚广武率部由濉溪口、临涣集出发,河南巡抚吴昌寿命总兵张曜、宋庆两部豫军由商丘出发,安徽巡抚乔松年命总兵张得胜、副都统克蒙额等部皖军由颍上、太和出发,驰援被困于涡阳的皖军,对捻军形成包围态势。捻军久攻涡阳不下,粮药将尽,在各路清军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不得不于 7 月 25 日撤围,西走河南。

捻军分南北两路深入豫境:北路由张宗禹等率领,经商丘、柘城、太康、

① 《平捻方略》卷二百三十一,第 2 页。

② 佚名:《山东军兴纪略》,《捻军》(四),第 96 页。

扶沟、鄢陵、许州、襄城、郏县、宝丰、鲁山,南走南阳府;南路由赖文光等率领,经沈丘、淮宁、周家口、西华、临颍、郾城,复折往东南,趋西平、上蔡等地。

曾国藩在捻军分两路进入河南后,仍坚持其专办十三府州攻剿事宜的方针,他认为张宗禹一路已进入豫西,“万难追及”①,而赖文光一路进入陈州,属于十三府州,便派刘铭传等部跟踪追击。9 月 23 日,曾国藩自临淮移营徐州。其时,赖文光一路捻军已由河南新蔡进入安徽阜阳县西部的瓦店集、迎仙集一带,刘铭传等部淮军以及豫军、皖军等正从周家口、徐州、颍州、固始等地压来,妄图多面夹击,一举消灭捻军。10 月 1 日,凹张寨一战, 捻军失利,赖文光及时率军撤出,由周家口北趋西华、太康、睢州,从考城入山东,活动于曹县、定陶、郓城、菏泽等地。

曾国藩唯恐捻军进入山东半岛富庶地区,便一面命驻防济宁的潘鼎新部淮军扼守运河,一面命总兵张树珊的步队、副都统色尔固善的马队以及徐州的清军北上山东,跟踪捻军;并从苏南调总兵杨鼎勋、郭松林等部进驻宿迁、徐州,以为后援;还命刘铭传、周盛波两部淮军分别进驻周家口、归德,防备捻军南下。清廷对曾国藩在山东围堵赖文光部的部署虽感满意,但对进入豫西的张宗禹部却忧心忡忡,认为该路捻军“不西趋秦境,必北扰晋疆”①, 而曾国藩所率清军多在东路,实有鞭长莫及之势。为此,拟命李鸿章率总兵杨鼎勋等部驰赴河洛一带,进剿张宗禹部,兼顾山西、陕西门户。接着,又令正在赣南镇压太平军余部的鲍超所部湘军赶赴豫南。曾国藩深知,如果李鸿章督师豫西,必然从东路将淮军调走,使他失去依恃,于是上奏清廷,建议暂勿令李鸿章赴河洛。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

就在反动派频繁调兵之际,赖文光等已率捻军由山东进入江苏丰县、沛县、砀山、徐州一带,取得粮食和兵员补充后,又西进河南,于 11 月底与从鲁山、宝丰东进的张宗禹所率捻军会师于扶沟,随即西趋襄城、叶县、舞阳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