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北救南”计划的落空

由于未能击败曾国荃部湘军而解天京之围,洪秀全对李秀成“严责革爵”,并要他“进兵北行”。至于北进的企图,据湘军缴获的太平军文件透露:太平军过江之后,将由舒城、六安趋霍山、英山、麻城、宋埠,然后兵分两路,夺取黄州与汉口,以调动长江南岸之敌北援,下游之敌上援,冀解天京之围。①其基本策略仍然是“围魏救赵”之计。

1862 年 12 月 1 日,李秀成遵照洪秀全“进兵北行”的指令,命林绍璋、洪春元、郜永宽、李容发率领第一批部队数万人自天京下关渡至九洑洲,隐蔽于芦苇丛中,准备北进。8 日起,太平军一面猛攻浦口江南提督李世忠(即叛将李昭寿)各营,一面昼夜赶渡。渡江后,于 18 日占领安徽含山, 19 日占巢县,21 日占和州,以后又连占铜城闸、运漕镇和东关等要地,并在这一带等待主帅李秀成及后续部队的到来。

当时,曾国藩已识破太平军北进企图。他在给曾国荃的信中指出:李秀成“往年以偏师攻破浙江,分官军之势,而以全力攻扑金陵老营。此次或以攻窜和、含、巢、庐,效往年破浙之故智,而以全力再攻弟营(按:即雨花台曾国荃军营)与金柱”②。曾国藩一面指示曾国荃坚守大营,一面纷调援军入皖,堵截太平军。

1863 年 2 月 27 日,李秀成会同陈坤书、吴如孝等率领第二批部队数万人(一说三十余万,号称五十万)渡江。陈坤书等率部绕江浦西进和州、含山。吴如孝率部进攻李世忠大营,并于 3 月 22 日占浦口,4 月 3 日占江浦, 从而恢复了天京与江北间的通道。

3 月 31 日,李秀成进抵巢县,准备取道无为州西进。由于三个多月来曾国藩已从各地调集了万余援军进入皖北,使太平军西进遇到很大困难。4 月19 日,太平军自巢县进抵无为州的石涧埠,围攻湘军道员毛有铭、按察使刘

① 参见曾国藩《近日军情片(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七日)》,《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十八,第 45 页。

② 曾国藩:《致沅弟》,光绪己卯年传忠书局刊《曾文正公家书》卷八,第 57 页。

连捷部。敌军凭垒坚守待援,太平军进攻多日未下,乃于 5 月 4 日撤围西走。

7 日攻庐江不下,8 日攻舒城又不下,于 11 日进逼六安。时六安城内仅有粮台道员曾广翼、知州何家聪率两营兵据守。但由于敌军拚死力拒,太平军连日攻城都未得手。当时正值青黄不接,粮食奇缺,加之敌军堵截甚严,李秀成被迫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 5 月 19 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随即东返,

6 月 2 日进入天长县境。留守和州、含山、巢县一带的太平军也先后放弃上述各地,退守江浦、浦口。

在李秀成率军北进的同时,天京当局曾命皖南的刘官芳等部由徽州、宁国出发,古隆贤等部自太平、祁门出发,黄文金等部自青阳、石埭出发,三路同时西进,以与李秀成部相策应。但由于上述三路太平军对敌打击不狠, 对湘军后路的威胁不大,曾国藩仍可从皖南抽调兵力救援皖北,而李秀成率军到达六安之后,又遇难即退,半途折回,致使洪秀全关于出击敌后,挽救天京危局的计划归于失败。

这时,淮军和“常胜军”已自上海西进,并攻陷了太仓、昆山,正准备围攻苏州。天京方面,曾国荃所统围师已增至三万余人,并于 6 月 13 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因此,洪秀全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16 日,李秀成率部离天长,经六合,趋浦口,于 20 日经九洑洲南渡抵京。太平军将士冒着清军的炮火逐日南渡,前后历时十二天,被击毙和饿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者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6 月 25 日,清军水陆配合,攻陷江浦、浦口,30 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二万余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所占。

“进北救南”的作战行动,非但没有达到解救天京的目的,反而损失精锐数万人,使太平军的实力进一步遭到削弱。从此,天京解围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