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攻克武汉

太平军撤离长沙后,于 12 月 3 日占领益阳,获船数千只,并吸收许多船户、水手参军。9 日,太平军乘船出湘阴临资口,越洞庭湖。13 日占领两湖咽喉要地岳州(今湖南岳阳)①,缴获大批粮饷、军械(其中有清初吴三桂部所遗大批火炮),武器装备得到了改善。在这里,又有五千船户带着船只参军。太平军将船户编组成“水营”,由“典水匠”(职同将军)唐正才

②统率。这时,太平军总数达到了十余万人。

咸丰帝闻岳州失守,严厉申斥徐广缙,将其革职留任,并命令他以重兵在岳州北面堵截,防止太平军进入湖北。但太平军已于 12 月 17 日撤离岳州, 水陆并进,直趋武昌,其势甚盛,“艨艟万艘,帆帜蔽江,所过城镇,望风披靡”①。前锋于 12 月 19 日进至距武昌仅六十里之金口。清廷深恐太平军占领武汉水陆要冲,然后北上河南或东下皖、苏,立命徐广缙亲率大军绕道援救武昌。

武昌是湖北的省会,西枕长江,东依洪山,城高墙厚,形势险要。当时武昌清军仅三千余人,湖北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以城内兵少,将城外兵勇全部撤入城内。12 月 21 日,自湖南来援的总兵常禄、王锦绣所率千余名清

① 据张曜孙《楚寇纪略》载:新任湖北巡抚常大淳为阻止太平军进入湖北,曾亲赴岳州设防,“沉大船载巨石以塞湖口,归而侈然自得,以为片帆不能飞渡矣”。并声称“吾为此经月尚未峻工,贼欲通之亦非竟月不可,何虑焉”。因而仅以兵千人守岳州而不守湖口。太平军由湘阴攻岳州时,水陆军在湖口“役民夫数万人去沉船,一日而通”。清军“弃城而逃,岳州空无一人”,太平军“遂水陆长驱而下”。(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一册,第 72 页。)

② 唐正才,湖南祁阳人(一称广西人)。素以水运木材为业,兼贩米粮,在岳州为杨秀清收用。唐擅长维修船只、搭造浮桥等事,但不谙军事。至南京后,唐提督水营九军事务,兼管运输等事,后封航王。1863 年 11 月在江苏无锡牺牲。

① 王定安:《湘军记》卷一,第 13 页。

军赶到,也全部入城,准备依城固守。②为了防备太平军“潜挖地道”,常大淳等以“有碍炮路”为名,下令尽毁城外民房,大火延烧七昼夜,引起人民极大愤恨。

12 月 22 日,陆路太平军六七千人由蒲圻直逼武昌城外,未遇任何抵抗即占领了城东洪山、小龟山、紫荆山诸要点,并向南北两翼展开,包围武昌城,同时挖沟筑垒,阻击敌人援军。水路太平军也于 22 日抵鹦鹉洲,经一昼夜激战,于 23 日占领汉阳,29 日又占领汉口。攻占汉阳后,典水匠唐正才率部于汉阳、武昌间以船只相联,用巨缆横缚大木,上铺木板,架起两座可通人马的浮桥(是年长江水小,为数十年少见,更便于架浮桥),沟通汉阳、武昌间的联系,以便进攻武昌城。

向荣于 12 月 24 日率万余援军赶到武昌附近,随后对围城的太平军多次发起攻击,但始终无法突破太平军的包围线,与城内清军取得联系。

太平军自 12 月 25 日开始进攻武昌城,先后使用了大炮、火箭①云梯等武器。清军则用炮火、唧水筒、滚木、嘾石等抵御。太平军攻城未下,决定采用穴地攻城法。1853 年(咸丰三年)1 月 12 日凌晨,埋在文昌门附近的火药轰发,炸开城墙,太平军先头部队立即由缺口冲入,大队相继突进,其余太平军也缘梯而上,纷纷攻入城内。守城清军丢下武器,四散逃跑,巡抚常大淳、提督双福等丧命,武昌为太平军占领。这是金田起义以来太平军攻下的第一座省城。

攻克武汉的胜利表明,太平军已经成为一支能攻克坚城的军队。它的编制内已区分为陆营、水营、土营,具备了正规军队的规模。两年内,清廷先后调集滇、黔、川、粤、桂、湘、鄂、皖等省三四万兵力,耗银千余万两, 结果非但未能将太平军消灭,反而被太平军牵着鼻子,出广西,越湖南,趋武汉,一直陷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