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外政策

太平天国的起义和胜利进军,在西方各国政府和各阶层人士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起初他们大多把这次起义看做是中国的基督教徒起义。商人们在推测这一起义对中外商业贸易的影响;传教士们讨论起义与推广福音的密切关系;而各国政府则盘算着如何趁火打劫,从中国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他们表面上声称将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之间保持中立,实则推行双向外交政策,即一方面继续与清政府保持外交关系,向其提出各种侵略要求,另一方面又与太平天国进行外交接触和种种外交试探。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仅一个月,即 1853 年 4 月底,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就首先乘军舰抵达天京,要求太平天国承认《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表示英国“绝不左袒中国政府”(即清政府),将恪守“中立”的立场,并探询太平军是否将进军苏南和上海,及太平天国对西方各国的外交政策等。在任何形式之下,对英侨生命财产有所侵害”,英国将像鸦片战争期间那样,“将镇江、南京及其附近各城占据,并签订和约。”①其后,法国公使布尔布隆(1853年 12 月)、美国公使麦莲(1854 年 5 月)、英国继任公使包令的儿子卢因·包令及其翻译官麦华陀(1854 年 6 月),也先后乘军舰到达天京。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他们的在华侵略权益,窥探太平军的军事实力与今后的进军方向,以便确定他们的具体对华政策。正如美国公使麦 莲所说, 是为了决定“在什么时侯对目前正在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可以乘机取利”。②

太平天国领导人在与外国使节的多次接触中,坚持了独立自主的立场, 警告外国人不要帮助清政府,“如果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③同时又明确指出:太平天国统一中国后,“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立埠之事,俟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④表明了太平天国主张推进正当的中外商贸易,但反对贩卖鸦片的正确立场。但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对世界大势了解甚少,也缺乏外交经验,因而未能认识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相反,因与外国的宗教形式相同,把他们看做是自己的“洋兄弟”,表示“吾等今后不特彼此相安无事,而且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⑤允准英国人在太平天国统治区内“自由出入,随意进退,”对其丧失了必要的警惕性。

① 《英国政府蓝皮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太平天国》,第 6 册,第 910 页。

② 转引自卿汝楫:《美国侵华史》,卷 1 第,115 页。

③ 《英国政府蓝皮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太平天国》,第 6 册,第 903、903、909 页。

④ 《东王杨秀清答复英人三十一条并质问英人五十条诰谕》,《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 300 页。

⑤ 《英国政府蓝皮书中之太平天国史料》,《太平天国》,第 6 册,第 903、903、909 页。

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也表现出盲目虚骄和妄自尊大的思想, 时时以天朝上国自居,坚持认为天王洪秀全是天下万国真主,因此要求各国公使来天京时,必须“备办奇珍宝物”进贡,对天王洪秀全“跪具禀奏”, 否则即是“大胆强瞒无礼”。

外国侵略者通过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几次外交接触,认定太平军是“无知的和不文明”的叛党,既不信仰也不了解基督教,太平天国统一中国后, 绝不会“承认满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已签订的条约义务”。①攻击太平天国“是极端排外的,在傲慢无礼方面甚至超过了现政权中的满洲官员”,相比之下, “清帝国当局对待英国比叛军更为友好”。②西方各国政府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和观望,终于决定放弃所谓“中立”政策,公开支持清王朝。太平天国面临着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危险。

① 《美国参议院》,1858—1859 年,第 94 页。

② 转引自《太平天国通史》,上册,第 6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