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大势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由众多民族组成的东方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以自己杰出的聪明才智,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 17 世纪以后,欧美各国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后来居上,而中国社会仍旧停滞在封建时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被清王朝统治着的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其时, 尽管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停留在封建时代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就中国社会总体而言,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旧占着统治地位。延绵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封建时代的全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这种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的。

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经过“康乾盛世”的发展,到 18 世纪后期已经步入衰途。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军备废弛,王朝统治危机四伏。官僚、贵族、地主等统治者利用封建特权,对广大人民百般盘剥,使社会危机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乾嘉时,大学士和珅有地 8000 余顷,他的家人刘全也占地

600 余顷①。道光时,大官僚琦善有地 256 万多亩①。可见土地兼并现象的严重性。由于地主阶级疯狂地兼并土地,大批农民或降为佃农,或沦为流民, 生活更为艰难困苦。“其得以暖不号寒,丰不啼饥,而可以卒岁者,十室之中无二三焉。”②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直接导致了广大下层民众反抗斗争的不断爆发。1796 年,鄂、川、陕等省发生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大起义,卷入民众数百万。起义军转战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等地,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调集了所能抽调的武装部队,耗费军费银2 亿两,花了 9 年的时间,才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1813 年,属于白莲教的天理教在河南滑县发动起义。它的一支在北京的队伍曾一度打进皇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惊恐万状。这些起义尽管遭到失败,但都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表明清朝衰世的到来。当时的著名思想家龚自珍(1792—1841) 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已经“日之将夕”,处于大乱将起的“衰世”。他用犀利的笔调描绘出清王朝江河日下的没落景象,说:“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③龚自珍的感慨道出了当时有识之士的共同心声。

① 薛福成:《庸庵笔记》,卷 3,第 15 页。

① 德庇时:《战时与和平后的中国》,《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 1 辑,第 69 页。

② 章谦:《备荒通论》,《皇朝经世文编》,卷 39。中华书局 1992 年版,第 951 页。

③ 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龚自珍全集》,第 106 页。

与清王朝日趋衰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英国在 17 世纪中期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18 世纪后期又开展工业革命,到 19 世纪,各主要工业部门都采用了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成为世界上头等资本主义强国。在法国,爆发于 18 世纪末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产业革命的开展,使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建国较晚的美国,在 19 世纪初,虽然它的工业不及英、法,但生产发展的速度较快。它步英、法后尘,积极向海外扩张。

资本主义一开始就与殖民主义紧密相连。“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 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①疯狂的殖民掠夺,为西方资产阶级带来了高额利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

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促使资产阶级更疯狂地对海外进行殖民掠夺。17 世纪后,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的地位,掌握了海上霸权,奉行侵略扩张的炮舰政策。英国资产阶级历来对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抱有侵略野心。17 世纪初,英国侵占印度并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以掠夺印度和垄断东方贸易。之后,英国又对波斯、阿富汗、缅甸、印尼等国进行侵略,同时又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视为重要的侵略目标。1689 年,在清朝开放海禁后,英船“防御号”首航广州, 开始对华贸易。1715 年,英国在广州开设商馆,对华贸易额扶摇直上。1793 年和 1816 年,英国两次派特使来华,向清政府提出允许英国使臣驻北京、开辟通商口岸、割让岛屿等要求,但遭拒绝。然而,英国侵略者并不死心,决心诉诸武力。1827 年,鸦片贩子马地臣在《广州记事报》上公开煽动武装侵华。30 年代以后,英国更加紧了对华侵略的步伐。1832 年,英国当局派胡夏米、郭士立等,多次到我国东南沿海各口岸测绘地形,搜集军事情报。1835 年,胡夏米把在中国沿海进行侦察活动后制定的对华作战方案,包括动用的舰只、炮火、兵力及进军计划、部署等内容,呈交英国政府参考。次年,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发出对中国动武的战争叫嚣。同年,英国资本家在伦敦成立“印度和中国协会”,以敦促英国政府加紧对中国的扩张。

在英国东侵的同时,法国、美国及沙俄不甘示弱,也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和远东地区。1698 年,法国商船“安菲得里蒂号”来华。1728 年法国在广州设立商馆。美国在独立战争后着手开辟对亚洲的贸易。到 19 世纪初,美国乘欧洲因拿破仑战争陷入困顿,大力发展对华贸易,成为仅次于英国的对华贸易大国。在清朝前期,沙俄与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等几个条约,确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和中段边界。但这并未能遏阻沙俄的侵略野心。尼古拉一世在位期间(1825—1855),沙俄加快了对华侵略的步伐,多次派人深入我国黑龙江地区,刺探情报,违约入侵事件不断发生。

然而,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对西方各国发生的重大变革和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险恶,茫然无知。清政府在衰弊陵夷之际,害怕外国势力与国内反对势力相结合,实行了严厉的“闭关政策”,把中外接触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企图通过这种自我封闭的办法维持封建专制统治。1793 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①反映出清朝统治者自我封闭的保守心态。闭关政策固然是清政府在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4 页。

① 梁廷柟:《粤海关志》,卷 33,第 8 页。

到外来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民族自卫政策,在一定的时期内也起到了某种抵御外侵的作用,但从历史发展来看,它的消积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实行这种政策的结果,不仅切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且严重地束缚了国人的眼界和思想,助长了夜郎自大,愚昧无知的腐朽观念的蔓延。正由于此,西方资本主义东侵咄咄逼人,清朝统治者却依然故我,麻木不仁,沉溺在“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梦呓中。

山雨欲来风满楼。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好比一条庞大而破旧的船只,漂荡在急风暴雨到来之前的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