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进步的文学潮流

早在鸦片战争前,文坛的一些有识之士不满正统文派造成的“万马齐喑” 的沉闷局面,就已蕴酿着改革文风,而真正打破此种沉闷局面,首开近代文学新风的人物是龚自珍。

龚自珍是力主“经世致用”和具有叛逆性格的著名思想家。他的文学创作,体现了自己的思想与风格。龚自珍的诗,勇于面对现实,大胆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因而成为他讥切时弊,倡言改革的有力武器。其《己亥杂诗》,不仅指出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威胁,而且对广大人民遭受封建剥削的苦难表示同情。他写道:“不论盐铁不筹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①龚自珍的散文,继承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其《明良论》、《乙丙之际箸议》、《古史钩沈论》、《尊隐》等作品, 以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文字,抨击了清王朝的腐朽,尤其对封建官僚贪黩聚敛、寡廉鲜耻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富有战斗性。他不满正统文派“文以载道”的诗文理论,鄙视那些一味对封建当权者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无聊文字,主张为文作诗要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他说:唐以来的大诗人“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①龚氏的诗文不仅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而且想象丰富,风格多样,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有力地冲击了其时文坛上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

① 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纂序》,《拙尊园丛稿》,卷二,第 11 页。

② 曾国藩:《鸣原堂论文》,《曾国藩全集》,诗文,第 554 页。

① 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第 521 页。

① 龚自珍:《书汤海秋诗集后》,《龚自珍全集》,第 241 页。

的颓糜风气,首开一代关心国事民瘼的新文风。

1840 年英国侵略者发动的鸦片战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也激发了广大爱国诗人的创作热情。他们以饱蘸民族义愤的笔墨,创作出大量反映鸦片战争时期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文学作品,使爱国主义的文学蔚为大观,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类作品中,反映鸦片战争题材的诗作占有重要地位,如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张维屏的《三元里》、《三将军歌》,梁信芳的《牛栏冈》, 贝青桥的《咄咄吟》,魏源的《寰海十言》等。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 书名之“鹰”是“英”的谐音,即取“射击”英国侵略者之意,包含了诗人对侵略者的正义声讨。他用激愤的笔调揭露了西方殖民势力东侵的祸心,写道:“包藏祸心英吉利,七万里外轮船至。互市高楼鬼岛连,挟山奇货通天智。洋烟流毒剧堪哀,茶药曷换洋米来。”②诗人们还用艺术的语言对清朝统兵大员的昏庸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贝青乔的《咄咄吟》描写了奕经部下将领张应云在大敌当前仍卧吸鸦片的丑态,他写道:“瘾到材官定若僧,当前一任泰山崩。铅丸如雨烟如墨,尸卧穹庐吸一灯”。③诗人们用更多的笔墨热情地欧歌了广大军民的抗敌斗争。朱琦的《关将军輓歌》、张维屏的《三将军歌》,都以炽烈的激情表彰了关天培、葛云飞等爱国将领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塑造了民族英雄的艺术形象。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了诗歌之外,此期还涌现出大量表达国人抗敌决心的文告、檄文,揭贴及民谣。广东人民及三元里民众曾张贴、散发过大量这类宣传品,如《全粤义士义民公檄》、《粤民檄英夷文》、《乡民讨英檄》、《粤民示谕英夷》、

《三元里居民示谕英夷》、《阖省城铺户居民等公启》、《致英吉利国领事官信稿》、《告谕英商大略》等。它们一般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内容爱憎分明,感情真切,文字通俗易懂,直接反映了下层民众旗帜鲜明的爱国立场。席卷大江南北的太平天国革命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沉重地打击了清王

朝,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颇有建树。太平天国的领导人都很重视文学的作用, 其颁行的文告强调:“文艺虽微,实关品学,一字一句之末,要必绝乎邪说淫词而确切于天教真理,以阐发乎新天新地之大观。”①意思是要使文学成为反对清王朝的“邪说淫词”的武器,服务于反清斗争。太平天国对清朝文坛盛行的腐败文风深恶痛绝,揭露在封建文化专制统治下,“文士之短简长篇, 无非空言假话;下僚之禀帖面陈,俱是谗谄赞誉”,文人“甘居鞑妖之下, 不务实学,专事浮文。”②提倡“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朴实明晓” 的文风。1861 年洪仁玕等发布《戒浮文巧言諠谕》,要求合朝内外官员士人为文必须“弃伪从真,去浮存实,”所有“文移书启,总须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才会天情,才符真道。”③这些精神基本上在实践中得到贯彻。通观太平天国发布的诏书、檄文和其他文件,多文字朴实,通俗易懂。其领导

② 林昌彝:《广州采风杂感》,《林昌彝诗文集》,第 194 页。

③ 《鸦片战争》,第三册,第 159 页。

① 《太平天国》,第 2 册,第 551、525 页。

② 《太平天国》,第 2 册,第 551、525 页。

③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 101 页。

人还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命令,鼓舞士气,写得感情充沛,朗朗上口,便于在民众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