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19 世纪后期的思想文化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进化观

中日甲午战争后,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维新派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形成了一套与封建专制统治思想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在维新派的思想中,进化论占有重要地位。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的进化观最具代表性。

在维新派之前,龚自珍、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应用“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的传统变易观,来论证他们提出的变法主张,解释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维新派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变易观念,而且进一步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形成了自己的进化观,将龚自珍、魏源等人的“变易” 思想发展到新阶段。

康有为的进化观是在杂糅儒学“变易”观、今文经学和西方进化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康有为不止一次地引用《易经》中的话,来论述天下万物的变化性,强调“变”是天下万物共有的特性,然而他讲的“变”与《易经》所讲的“变器不变道”的循环变化论根本不同。他认为万物不仅变“器”,而且变“道”:“盖变者,天道也。天不能有昼而无夜,有寒而无暑,天以善变而能久;人自童幼而壮老,形体颜色气貌,无一不变,无刻不变”。①从这种“变”的观点出发,康有为看到了新生事物战胜腐朽事物的必然性。他说: “夫物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物之理也。”①他用这种新胜旧的进化观点去观察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直接否定了“天不变,道亦不变”及崇古、复古的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世界观。

康有为还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变化发展源于其内部所包含的矛盾运动。他用“阴阳”这一中国传统的哲学术语,表达了一些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矛盾发展的思想。他说:“若就一物而言,一必有两”,“知物必有两,故以阴阳括天下之物理,未有能出其外者”。而“生物之始,一形一滋,阴阳并时而着”。②这里显然包含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康有为将上述的进化观与今文经学相结合,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他对今文经学中的“公羊三世说”作了新的解释,即将“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比附为君主制时代、君主立宪制时代和民主制时代,它们循序渐进,形成世界历史进化发展的必然过程。他说:“盖自据乱进为升平,升平进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 莫不同风。⋯⋯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人道进化皆有定位,⋯⋯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③他的这些主张,从理论上支持、阐发了用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成为维新派倡导变法的理论基础。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系统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

① 康有为:《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序》,《戊戌变法》,第 3 册,第 1 页。

① 《应诏统筹全局折》,《戊戌变法》,第 2 册,第 198 页。

②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卷 6,上。

③ 康有为:《论语注》,卷 2,第 28 页。

思想家。1895 年他着手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天演论》的出版轰动了国内思想界,风行海内,产生了很大影响。严复介绍《天演论》不是仅停留于生物进化的领域,而是把进化论提到哲学的高度,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于对西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严复的进化思想比其他维新思想家要丰富得多。

严复的进化思想与康有为不同,主要是在学习、吸取西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他看来,客观世界是由一种叫“质点”的物质所构成,“质点”在“力” 的作用下进退变化形成了天下万物。他说:“大宇之内,质力相推,非质无以见力,非力无以呈质”。①他所说的“力”是指具有对立统一关系的“拒力”

(即离心力)和“合力”(即吸引力)。他说:“力既定质,而质亦范力, 质日异而力亦从而不同焉。⋯⋯凡可见之动,皆此力为之也”。②显然,他试图用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原理来说明天下万物的变化原因。

严复把达尔文揭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原理视为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共同规律,指出:“天演之秘,可一言而尽也:天惟赋物以孳乳而贪生,则其种自以日上,万物莫不如是。人其一耳。进者存而传焉, 不进者病而亡焉。”③“天演”的法则,不仅适于自然界,同样也适于人类社会。他说:“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意谓民物于世, 樊然并生,同食天地自然之利矣。⋯⋯动植如此,民人亦然。”④严复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翻版。在当时的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帝国主义为推行弱肉强食政策,而鼓吹的一种反动的理论。但是,在中国面临列强瓜分、民族危机日亟的条件下,严复介绍“天演论”,强调“物竞天择”,其本意在告诫国人:因循守旧,难免遭淘汰,陷于亡国灭种;只有变法图强,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又强调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说: “天择”(即自然选择)固然是客观规律,但人类不应无所作为,“任天之治”,而应“与天争胜”,“胜天为治”,①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谭嗣同是戊戌维新时期最激进的一位维新健将。他在结合儒学、佛学、西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进化思想。他同样用变化的观点看待天下万物, 强调天下万物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他说:“天不新,何以生?地不新,何以运行?日月不新,何以光明?四时不新,何以寒署发敛之迭更?草木不新, 丰缛者歇矣;血气不新,经络者绝矣”。②“新”不仅包含着变化,还包括以新代旧的意义。为了批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教条,他对王夫之“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论观点作了发挥,指出:“道,用也;器,体也。体立而用行,器存而道不亡。”肯定了物质的第一性,批驳了传统观念对“道”“器”关系的唯心主义解释。他说:“自学者不审,误以道为体,道始迷离徜恍, 若一幻物,虚悬于空漠无朕之际,而果何物也耶?于人何补,于世何济,得之何益,失之何损耶?将非所谓惑世诬民异端者耶?”由此,他得出结论:

① 《天演论自序》,《严复集》,第 5 册,第 1320 页。

② 《天演论·导言二(案语)》,《严复集》,第 5 册,第 1328 页。

③ 《天演论·导言十五》,《严复集》,第 5 册,第 1351 页。

④ 《原强》,《严复集》,第 1 册,第 16 页。

① 《天演论·论十七进化》,《严复集》第 5 册,第 1396 页。

② 《仁学》,《谭嗣同全集》下册,第 318 页。

“器既变,道安得独不变?”③意谓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改变,政治制度也必须相应改变,即封建君主专制必须改变为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这便从理论上否定了洋务派“变器不变道”的观点。

维新派的进化论,承认矛盾,肯定变化,主张新生战胜腐朽,有力地冲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变器不变道”等封建守旧派所坚持的陈腐观念,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中国近代哲学思想,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的进化论没有超出庸俗进化论的范畴,如康有为讲“三世”演进,只强调循序渐进,不能越级,否定了事物发展中的质变、飞跃,陷入了形而上学。这些不足,正是中国资产阶级软弱性在哲学理论上的反映。

③ 《报贝元征》,《谭嗣同全集》上册,第 1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