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太平天国的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严重地震憾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灭亡的命运,急忙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军队,妄图集中力量一举消灭太平天国。

太平军占领南京不到半个月,从广西跟踪而来的钦差大臣向荣,即率 1.4 万余名清军在南京城外紫金山孝陵卫建立起江南大营,伺机反扑,并分兵镇江等地,防堵太平军继续东向。另一钦差大臣琦善和帮办军务胜保,率领直隶、陕西、黑龙江马步各军 1.8 万余人在扬州城外建立起江北大营,防堵太平军北上。为阻遏太平军进攻北京,清朝统治者又陆续从西北和东北各地征调大批军队集结于山东、河南一带;调黑龙江、盛京防军驻扎北京附近。这样,清政府几乎从全国调集了所能调集的全部八旗、绿营军队来对付太平军。但两年多来,太平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八旗、绿营军望风而逃,一触即溃的事实,也使清朝统治者看到,仅靠正规军扑灭太平天国已无济于事,因此他们又把希望寄托于地主团练。早在 1851 年清政府已令广西筹办团练。

1853 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清政府更下令各省速办团练。是年二、三月间, 它在湖南、安徽、江苏、直隶、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福建、贵州等省, 先后任命了 43 名督办团练大臣。这些团练大臣多是从六部九卿到督抚提镇的在籍的官员。不久,各省地主阶级的团练武装就陆续发展起来。

在众多的地主团练中,曾国藩编练的湘军最为凶悍。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地主家庭。道光朝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他推崇程朱理学,常以维护封建纲常名教相标榜。1852 年太平军入湖南时,他适因母丧回籍,被清政府任命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兴办团练。曾国藩在湘乡地主罗泽南、王鑫招募的千名团勇的基础上,练成湘勇,后称“湘军”。

湘军与其它团练武装不同,不是只活动于本地区或本省内的地方性武装。曾国藩创办湘军之初,就决心别树一帜,要将湘军办成由他控制的新型

② 《钦定剿平粤匪方略》,卷 21,第 13 页。

武装集团,着眼于出省发展势力。湘军也不同于清常备军。在军制上,湘军以营为基本单位,每营 500 人,分为 4 哨;全军由陆军 13 营、水师 10 营组

成,共计 1.7 万余人。作战时,水陆相依,互为支持。在组织上,选择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为营官,下属哨官、什长及丁勇士卒,均由营官自行招募; 丁勇士卒不用“滑弁游卒及市井无赖”,专募当地年青的“朴实少心窍之人”, 及闭塞无知的“农夫牧竖,”①以便于军事上的训练指挥和思想上的愚弄控制。曾国藩以同族、同乡、同学、师主、亲友等封建关系为纽带,控制各营将领, 建立起严格的封建个人隶属关系,故其它省区将帅绝难指挥调动湘军。在思想上,曾国藩以封建理学为精神支柱,向湘军士兵灌输“忠信”、“忠义” 思想,诱导他们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卖命。

1853 年夏,部分湘军到南昌作战。从 1854 年起曾国藩率水陆两路湘军

1.7 万余人,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与太平军抗衡。湘军成为维护清王朝统治和镇压太平天国最重要的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力量。

清政府在全国征调军队,军需粮饷耗费极大,在财政上也陷入了困境。据不完全统计,自金田起义至 1853 年 7 月,清政府共拨军饷 2960 余万两,

户部库存正项待支银仅余 22 万两,兼之各省或战争激烈,或天灾频仍,清廷财政收入年年减少,“度支万分窘迫,军饷无款可筹。”②清廷为摆脱窘境, 除了百计搜刮之外,又创设了厘金制度。

1853 年,清江北大营军务帮办雷以諴在扬州仙女庙首先设卡抽厘,试行开征,名义是“捐厘助饷”,对商货物价课以百分之一的捐税。厘金分为两种,一种是行厘(又称活厘),是抽取于行商货物的通过税;一种是坐厘(又称板厘),是抽取于坐商的买卖交易税。雷以諴奏称,设卡抽厘,“细水长流,源远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清政府遂下令将厘金制度推广到全国各地。由是,城乡要道、水旱码头,税卡林立,“奉宪抽厘”的旗号比比皆是, 每年可搜刮数千万两白银,厘金制度演变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税收制度,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重要军饷来源。它不但增加了广大人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在清政府采取上述种种镇压措施的同时,定都天京后的太平天国决定暂置驻扎于孝陵卫和扬州附近的清江南、江北大营于不顾,分兵进行北伐和西征,力图将战争引向外线。

1853 年 5 月 8 日,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奉命率军自扬

州回天京,在浦口与春官副丞相吉文元会师,率九个军共 2 万余人北伐。北伐军的战略目标是攻占北京,推翻清朝统治。临行时奉到的指示是先“到天津扎住”,回报天京,“再发兵来”。①杨秀清又指示林凤祥等,“务宜身先士卒,格外放胆灵变,赶紧行事,共享太平”。②北伐军坚决遵行这些指示, 长驱北上,6 月中旬,经皖北进至河南重镇归德府(今商丘)。北伐军原想在附近的刘家口渡黄河,经山东直逼津、京。由于清军加强了黄河防务,把船只收拢在北岸,太平军无法渡河,遂折向西北,在巩县附近利用运煤船渡过黄河。7 月 8 日进围并竭力攻打豫北重镇怀庆府(今沁阳县),但久攻不

① 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卷 23,第 9 页。

② 王先谦:《东华续录》,咸丰朝,卷 24。

① 《李开芳又供》。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 5 辑,第 167 页。

②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第 175 页。

克,遂撤围西进山西,复折向东,经豫北入直隶,克临洛关(永年县),长驱北上,由栾城东至深州稍停。清廷震惊,“都中大员家眷及官绅无不各鸟兽散,正阳门大市若荒郊。”③咸丰帝一面准备逃往热河,一面实行京师戒严, 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督率北京、察哈尔、蒙古等地军队,会同胜保军队阻遏北伐军继续北上。北伐军东趋运河,连克献县、交河、沧州、静海、杨柳青等地。10 月 30 日,前锋抵达距天津 10 里处。天津知县谢子澄组织地主团练及壮勇 6000 余人,配合清军, 掘开运河,使天津“环城数里地洼下,皆成巨浸”。①北伐军攻势受阻,遂根据从天京出发时奉到的指示,在天津附近的独流、静海“扎住”,等候天京“再发兵来”。北伐军在此停扎了三个月,使清军有时间集结兵力加强抵御, 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僧格林沁和胜保的两支反动武装先后赶至天津附近,防止北伐军前进, 特别是向北京进攻。此时已届冬季,北伐军大多为南方人,不习北方干燥寒冷气候,加之棉衣、粮草、枪械等极为缺乏,开始陷入被动。1854 年 2 月, 北伐军南撤迎接援军,路上冻死和被清兵追杀者甚多。先至束城镇,又退至阜城,吉文元在战斗中阵亡。5 月退至东光县连镇坚守。

在北伐军南撤待援的同时,太平天国派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夏官又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又副丞相许宗扬率军增援。北伐援军沿途大量吸收捻党和溃勇,虽壮大了声势,但军纪较差。1854 年 3 月抵达山东临清时,新参军者不愿继续北上,援军被迫于 4 月中旬南撤溃退,沿途屡遭清军及地主团练截击,伤亡惨重,结果仅有少数人回到天京。

由于消息阻隔,北伐军 5 月下旬才知道北伐援军到达山东的消息。李开

芳率马队 600 多人突围南下迎接,途中知援军已在临清败退,遂率部拒守于高唐州。胜保追来围攻,久不能克。

林凤祥部在连镇坚守近一年。僧格林沁利用附近州县政权力量征夫筹款,在连镇周围挖沟筑墙,长期围困。至 1855 年 3 月初,太平军绝粮,饥疲

不能再战,遂被清军攻破营垒,最后尚有 2000 余人全部牺牲。林凤祥负伤被俘,槛送北京,遭杀害。

李开芳见僧格林沁率部来取代胜保,断定林凤祥部已败亡,遂率余部突围南下。在茌平县冯官屯被僧格林沁包围,坚持至 5 月底,终败,李开芳被俘,解送北京后被处死。北伐彻底失败。

北伐军行经六省,转战 5000 余里,历时两年,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表现出太平军英勇无畏的气概。但是,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战略错误,加之未能密切联系和发动沿途的群众,使北伐军陷于孤立而遭到失败,损失了数万太平军精锐,是太平天国前期军事上的最大挫折。

北伐军出征不久,太平天国又派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殿左一检点曾天养等率船千余艘,溯长江而上开始西征。其战略目标是攻取安徽省城安庆、江西省城南昌、江防重镇九江及湖北省城武汉,控制长江中游地区,为首都天京树立起军事屏障,然后进兵湖南,平定两广,统一南部中国。

1853 年 5 月 19 日,西征军由天京出发。6 月 10 日再克安庆,随即西进,

③ 邓文滨:《醒睡录》,初集,卷 3。

① 《续碑传集》卷 57。

由湖口南下进围南昌。西征军与清军激战三个月,但未能攻克南昌,遂于 9 月下旬撤围北上,攻取九江。从此,西征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胡以晃、曾天养率领进军皖北,1854 年 1 月攻克庐州(今合肥),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兵败投水自杀。太平军占领二十二州县。另一路由石祥祯,韦志俊率领西上, 10 月中旬再克汉口、汉阳。后因兵力不足,退守黄州一带。1854 年 2 月,西

征军得到增援,兵力达 4 万余人,在黄州大败清军,湖广总督吴文镕投水死,

西征军三占汉口、汉阳。接着,韦志俊率万余人围攻武昌,并于 6 月克之,

是为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武昌;曾天养率万余人向荆襄发展;石祥祯等率 2 万余人挺进湖南,连克岳州、湘阴、靖港、宁乡等地,但随即遭到了曾国藩率领的湘军的顽抗。

1854 年春,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军“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①号召一切反动势力起而对抗太平天国。4 月底,曾国藩率湘军水师进攻靖港,但遭惨败。曾惭愤交加,投水自杀,被部下救起,退回长沙。但另一支太平军在湘潭被湘军打败,退守岳州,给了湘军以喘息的机会。

经过三个月的休整补充,湘军的战斗力得到恢复。7 月,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岳州,西征军多次接战失利。10 月,武昌、汉阳失守,1000 余只战船被湘军焚毁。11 月下旬,西征军在半壁山、田家镇与湘军激战,再次失利, 又损失船只 4000 余艘。1855 年 1 月,曾国藩指挥湘军反扑九江,扬言要“肃清江面,直捣金陵”。太平天国派翼王石达开、冬官正丞相罗大纲率军西上增援,在湖口、九江与湘军主力激战。石达开利用湘军胜后兵骄将傲,求战心切的弱点,于 1 月 29 日将湘军水师的舢板快船诱入鄱阳湖内,然后沉毁大船,封锁湖口,将湘军水师截为两段。留在长江江面的湘军水师的笨重大船, 因无舢板快船的协防,运转不灵,被太平军潜袭焚毁 40 余艘。2 月 11 日晚, 西征军复夜袭湘军水师,焚敌战船百余只,还夺得了曾国藩的座船。湘军大败,曾国藩又欲投水自杀,被部下劝阻,逃回南昌。2 月底,西征军反攻, 四占汉阳、汉口。4 月,三占武昌。11 月,石达开指挥西征军进军江西,至1856 年 3 月,已控制了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 50 余州县,曾国藩被困于南昌城内,“呼救无从”,“魂梦屡惊”。

这时,天京附近的军事形势愈加严峻起来。早在 1853 年 11 月,太平军在清江北大营的围攻下,就曾被迫放弃扬州,退守瓜洲。1855 年清军又加紧围困镇江和瓜洲。1856 年在西征战场取得重大军事胜利,稳固了天京上游的屏障后,太平天国即决定组织天京破围战。

1856 年 2 月,燕王秦日纲率冬官正丞相陈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东援镇江。陈玉成乘一快船,冲破清军水师防线,进入镇江,与守将吴如孝会合。3 月 19 日,秦日纲率大军与镇江城内守军内外夹击,大败清军,解镇江之围。4 月初,太平军乘胜渡江,在扬州附近的土桥大败清江北大营托明阿部,连破虹桥、朴树湾一带清军兵营 120 余座,再克扬州。5 月底,秦日纲回师江南,在高资又破清军兵营数十座,江苏巡抚吉尔杭阿、京口副都统绷阔等毙命。6 月中旬,由西征战场回师天京的石达开,会同秦日纲及天京城内的太平军猛攻清江南大营,歼敌 1000 余人,江南大营被打垮。向荣率残部逃至丹阳,不久自缢而死。天京解围。

① 《讨粤匪檄》,《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 3,第 1 页。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三次重大战役。北伐虽遭到失败,但却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牵制了清军,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影响。西征的胜利,使太平天国控制了天京上游的安庆、九江、武昌三大军事重镇,占据了安徽、江西、湖北的大部分地区,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特别是天京外围的战斗,打垮了威胁天京三年之久的清江北、江南大营,解除了肘腋之患,使太平天国政权更加巩固。太平天国控制了从长江中游的武汉至下游的镇江这一广大地区,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