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革命团体的纷纷成立,为了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和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的任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孙中山高瞻远瞩,为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900 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坚持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但他“结识留学界志士及热心华侨无数,多未使之加入兴中会”。②1903 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建青山革命军事学校,第一次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 字誓词。此后,他赴欧美各国建立革命团体,一律用 16 字誓词,却都不沿用兴中会的名字。孙中山后来回忆说:“乙巳春间, 予重至欧洲,⋯⋯乃揭橥吾生平所怀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号召之,而组织革命团体焉。于是开第一会于比京,加盟者三十余人;开第二会于柏林,

① 1904 年起义失败后,东渡日本,改名兴,又号克强。

① 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第 55 页。

② 冯自由:《兴中会时期之革命同志》,《革命逸史》第 3 集,第 32 页。

加盟者二十余人;开第三会于巴黎,加盟者亦十余人。开第四会于东京,加盟者数百人。”①显然,自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已无意于扩展兴中会,他的胸中已怀有一个大目标,即开始酝酿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革命政党。

1905 年 7 月 19 日,孙中山由欧洲回到日本横滨。他的到来,受到了留日学生的热烈欢迎。孙中山首先会见了在留学生中享有盛誉的黄兴,共同做出了联络各革命团体建立全国性统一政党的决策。7 月 28 日,孙中山又亲赴

《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社,与宋教仁、陈天华等会谈,提出“视今之主义, 总以互相联络为要”,②再次强调了建立全国性政党的必要性。

次日,各省革命志士 70 余人齐集东京,举行建立同盟会预备会议。会上, 首先由孙中山讲演革命的形势和革命的方法。随后有人提议定会名为“对满同盟会”。孙中山指出,革命目标不专在排满,还要推翻君主专制,创建共和,应取名“中国革命同盟会”。经讨论,最后定名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又提议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宗旨。有人建议取消“平均地权”四字,后经孙中山耐心解释,众乃鼓掌通过。

8 月 20 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与会者百余人。会议通过了《中国同盟会总章》,它规定:设总部于东京,按三权分立原则,在总理之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大会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总干事, 相当协理,总理不在时,有代理会务之权。总章还规定:在国内外分设九个支部,直辖于总部。国内有东、南、西、北、中五个支部,分别设于上海、香港、重庆、烟台和武汉。国外有南洋、欧洲、美洲、檀岛四个支部,分别设于新加坡、布鲁塞尔、旧金山、火鲁奴奴。支部之下设立各省区分会,并先后推定了分会主盟人。这样,同盟会便制定了自己较为完备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系统。

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总章确认:“本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军政府宣言》又宣布,此次革命“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变更。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故前代为英雄革命, 今日为国民革命”。①这即是明确表明,其最终目标是要结束封建君主专制, 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同盟会的成员,据统计,1905—1907 年入会且出身可考者共 379 人。其中,留学生和学生 354 人,官吏及有功名的知识分子 10 人,教员、医生 8

人,资本家、商人 6 人,贫农一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占总数 98

%以上。1905—1906 年担任同盟会各省主盟人者,先后共 45 人,均为具有鲜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②这说明,同盟会的主要成员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其中坚领导力量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

1905 年 11 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

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 16 字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并要求将之“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次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制定革命方略而写的《军政府宣言》和《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的演讲

① 《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201 页。

② 《宋教仁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90 页。

① 《辛亥革命》,第 2 册,第 7、14 页。

② 《中国同盟会初成立时主盟人统计》,《近代史资料》1957 年第 6 期。

中,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发挥。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腐朽卖国的清朝政府,建立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孙中山反对革命党内部存在的片面的“排满”宣传,他说:“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族的人, 便要排斥他”。“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①民族主义的目的在于推翻清朝反动政权,而非仇视满洲民族,经孙中山的引导,这渐成为革命党人的共识。

民报封面

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②孙中山将民族主义与民权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民权主义乃政治革命,它与民族革命互为表里。他指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所以,推倒清政府后,是要结束千年帝制,“建立民主立宪政体”,①断不容重建以汉人为君主的新王朝。

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收归国有,“为国民所共享”,“俾家给人足, 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②孙中山认为,欧美各国所以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弊端,积重难返,原因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中国社会文明程度尚不高, 当未雨绸缪。他参考美国亨利·乔治的学说提出民生主义就是想避免此一社会隐患。其具体办法在实施“单一税”:由地主估报地价,政府照其报价征收地价税。将来国家征用土地时,照价收买,原价归地主,增价归国家,以此实现土地国有、地权平均享有的目的。由于征用土地在将来未定之日,照价收税一条,自可防止地主“以少报多”的流弊。孙中山对此十分自信,他说:“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③

以三民主义为标帜的同盟会纲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为鲜明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纲领。它主张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政府,结束中国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这不仅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而且是在较比更为完整的意义上,揭示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时代主题。因此,它成了指导辛亥革命的纲领。

但它又不是一个彻底的民主主义纲领。它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反

① 《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79—80 页。

② 《军政府宣言》,《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78 页。

①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82 页。

② 同①。

③ 《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86 页。

对封建主义也不彻底,尤其未能提出废除封建土地占有制,以满足广大农民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这些弱点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会员对纲领的态度,也并不完全一致。有的人趋重民族主义,于民权、民生两主义表示淡漠;有的人则趋重民族、民权主义,而于民生主义不感兴趣。此外,同盟会设定的组织系统也始终未能完整地建立起来。它规划的国内五个支部,除了南支部外,其余都没能建立起来。各省区的支分会,不仅不健全,且互不联络,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这些自然削弱了同盟会的整体力量。

尽管如此,同盟会的建立,终究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在此之前,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都不过是地区性的革命组织,不仅斗争的方法陈旧,其革命的宗旨也不甚鲜明。因之,其各自的影响也就十分有限。同盟会的建立及其三民主义政纲的揭出,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实现了大联合和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政党。从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斗争不仅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而且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孙中山说,同盟会成立后,“予之希望则为之开一新纪元”,始信革命事业可及身而成。“于是乃敢定立‘中华民国’之名称而公布于党员,使之各回本省, 鼓吹革命主义,而传布中华民国之思想焉。不期年而加盟者逾万人,支部则亦先后成立于各省。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