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立宪运动的开展和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一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势力的兴起

庚子之役后,清政府诏令推行“新政”,把戊戌时期维新派倡言的一套政治经济改革主张,又一一实行起来。这虽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但是,清政府既做出了“改弦易辙”变政的恣态,便不能不对海外的康、梁保皇党和国内主张君主立宪的人们,产生鼓舞作用。从 1902 年起,他们开始重新提出立宪的问题。

1904 年前后,由于两种因素的刺激,立宪派要求立宪的声浪日高。一是

1903 年发生“苏报案”后,革命风潮日炽,立宪派惧怕革命的发生将危及社会秩序,因之急切催促清政府实行立宪以消弭革命。其时一家立宪派的报纸大声疾呼:“近今评论家有曰:‘中国之专制一日不变,则革命之风潮一日不息’。旨哉言乎!诚救时之良箴而渡世之宝筏也”;①二是俄国在 1904 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败北,使立宪派相信“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

②因之愈益坚决地要求清政府效法日本,改行立宪,以求富国强兵。

清政府的一些内外大臣,包括督抚和驻外使节等,受革命力量的震撼和立宪派的影响,也纷纷奏请清廷为挽救危局,变通政体,改行宪政。1904 年春,驻法公使孙宝琦上书政务处代奏称:“倡论自下,恐为酿祸之阶;决议于上,乃为致治之本。⋯⋯吁恳圣明,仿英、德、日本之制,定为立宪之国, 先行宣布中外,于以团结民心,保存邦本。”①7 月,直录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也联衔奏请立宪。在这种情况下,1905 年底清政府决定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分赴欧美日本各国考察政治。1906 年载泽等先后归国,奏称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 力主颁定国是,预备立宪。经过御前会议的一番争论后,9 月 1 日,清廷发布“仿行宪政”上谕,令从官制改革入手,重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 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以为“预备立宪基础”。

清廷“仿行宪政”的上谕发布后,国内外的立宪派欢欣鼓舞,他们起而组织各种立宪政治团体,以期推进立宪运动,敦促清廷及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1906 年 12 月,预备立宪公会在上海成立,举郑孝胥为会长,张謇、汤

寿潜为副会长。据 1909 年该会会员题名录统计,它有会员 358 人。其中,工商企业界人士 84 人,约占总数的 23%。②人数虽不甚多,他们却是该会的主导力量。从 1908 年起,它出版机关报《预备立宪公会报》,还编印了《地方行政制度》、《公民必读》等多种宪政书籍,设立了国会问题研究所。预备立宪公会是其时成立最早,实力与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立宪团体。

1907 年初,康有为将保皇会改名为国民宪政会。10 月,梁启超等在东京成立政闻社,举马良为总务员,徐佛苏、麦孟华为常务员。翌年,其本部迁上海,并派员分赴北京、两湖、四川、福建、广西等开展活动。为取得合法

① 《立宪法议》,《时敏报》1904 年 11 月 12 日。

② 沈祖宪:《容庵弟子记》,卷 3,第 18 页。

① 《内务》,《东方杂志》,第 1 卷第 7 号。

②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 1 编下,第 46—47 页。

性,政闻社特别声明:“所执行之方法,常以秩序的行动,为正当之要求。其对于皇室,绝无干犯尊严之心,其对于国家,绝无扰紊治安之举。”①政闻社成立时,号称数百人,但实际活动分子不过数十人。1908 年 8 月遭清廷查禁,但其骨干分子继续在国内活动。

此外,有影响的立宪团体还有:湖北的宪政筹备会、湖南的宪政公会、广东的自治会、贵州的宪政预备会等。据统计,在整个立宪运动中,国内外成立的各种大小不同的立宪团体,约有 85 个。②立宪团体的建立,表明立宪派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他们正迅速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但是,清廷的预备立宪从一开始便缺乏诚意。1906 年底,官制改革出台。内阁、军机处一仍旧贯,中央设的 11 个部,不仅徒具虚名,而且不顾满汉对等的“成例”,把主要权力公然集中到了满洲亲贵的手中。同时,新官制还在“以专责成”的名义下,把地方督抚的兵、财两权收归中央。清廷编制的外省官制虽然遭到了大多数督抚的抵制,仅成具文,但它却以明升暗降的办法,于 1907 年把汉官僚中最有势力的袁世凯、张之洞内调为军机大臣。

清廷一方面热衷于借官制改革行满洲亲贵和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于编纂宪法、开咨议局等其他“预备立宪”事宜,则只空列题目,不办实事。这引起了立宪派的强烈不满。清廷为表示预备立宪非徒讬空言,于 1908 年颁布了

《钦定宪法大纲》及《逐年筹备宪政事宜清单》,明定以九年为立宪的预备期限。同年 11 月,西太后与光绪帝先后死去,不满 3 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由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载沣为了稳定风雨飘摇的清朝政权, 继续借预备立宪笼络人心。他下令各地加紧筹备立宪的各项事宜,务必按时开办省咨议局。

由是,立宪派把主要精力投入了地方咨议局选举,以便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聚集力量,把立宪运动推向前进。

1909 年 10 月 14 日,全国各省(除新疆暂缓外)咨议局同时成立。一些著名的立宪派人物,成了各省咨议局的议长、副议长、常驻议员。如江苏的张謇、奉天的吴景濂、四川的蒲殿俊、山西的梁善济、湖南的谭延闿等当选为议长,湖北的汤化龙、福建的刘崇祐、四川的罗纶等当选为副议长。各省咨议局多为立宪派所控制。

各省咨议局的成立,为立宪派提供了参政议政的讲坛。他们在咨议局中力图监督地方政府,提出了改革弊政、维护与发展工商业的种种议案,揭露和抨击地方官吏的专制与腐败,如此等等,对于打破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传播民主宪政的知识和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立宪派惧怕革命,力主以立宪排拒革命,是不可取的;但其努力推进立宪的实践,增强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削弱了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在客观上又有利于革命运动的发展。

同时,各省咨议局的成立,又不仅使立宪派获得了代表民意的合法身份, 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为立宪派进一步走向联合,提供了新的基础。例如,在咨议局基础上衍生出的国会请愿同志会、咨议局联合会等,都说明立宪派团体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界限,正趋向全国性的大联合。立宪派愈益成

① 宪民:《政闻社宣言书》,《政论》,第 1 号。

②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 90—98 页。

为统一的社会力量,它对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咨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着手发动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