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辛亥后,与政治上反动势力的复辟倒退相呼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袁世凯政府公然下令尊孔读经,倡导复古。对辛亥后“举国礼坏乐崩” 的局面极端仇视的康有为,1913 年底刚回国即致电袁世凯说:“尊圣卫道, 想公同心,冀出援手,圣教幸甚”。①他设立孔教会,发行《不忍》杂志,攻击共和,鼓吹尊孔复古尤力。在华的帝国主义侵略分子也大力支持尊孔活动。美、英传教士李佳白、李提摩太,都为孔教会头目陈焕章的《孔教论》一书作序。李佳白说,中国要想改良政治,唯有遵从“孔道”。有中外反动势力撑腰,当时除了孔教会外,孔道会、圣教会、孔社等名目繁多的各种尊孔反动团体,在各地纷纷出现。

尊孔复古逆流的猖獗,带动了封建沉渣泛起。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风复炽。到 1915 年前后,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已被闹得一片乌烟瘴气。

《新青年》封面

复古阴霾满天,共和徒具虚名,国人多有未得自由复入樊笼之感,任运委命,悲观之思弥漫于国中。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如坠五里雾中,彷徨无主。当时记者报北京青年的现状说:“大部分之青年,既辗转沉沦于消极坠

①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下),第 923 页。

落烦闷之中,蜒蜿而蝉蜕,欲求一中心点而不可得。”①

一些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图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指出新的方向。他们反省过去,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了一场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斗争,即新文化运动。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肇端的标志。《青年杂志》从第 2 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 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出版。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等人,都是其主要撰稿人。其时,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正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对北大进行整顿和改革,聘请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使北大气象一新。1917 年 1 月,陈独秀受聘为北大文科学长。稍后,上述“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也先后进入北大任教或兼课。北京大学因此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历数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号召青年人当勇于解放思想,以求实进取的精神奋起自救。他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他响亮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高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指的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在中国真正建立起民主制度,国人在“共和政体之下”,却依然“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因此,他们大力宣传民主主义,反对封建军阀专制。他们指出:“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而要实现真正的国民政治,不能寄希望于“良善政府”、“伟人大老”的恩赐,要依靠大多数国民的政治自觉,积极参加社会的政治生活,“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大力宣传科学。他们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运用科学的知识,力斥鬼怪迷信的诬妄,宣传了无神论思想。他们尤其强调当以科学的态度重新评判一切,破除虚假的偶像,以及“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 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以科学的精神去探求“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建立“真实合理的信仰”。①

其时,尊孔复古的宣传甚嚣尘上,尤其是 1916 年秋康有为等人上书北洋军阀政府,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并列入宪法,正引起激烈的争论。所以, 批孔进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礼教,便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吴虞等都先后发表了许多文章。陈独秀在《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宪法与孔教》等文中指出,“孔子之道” 与现代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定孔教为“国教”,本身也违反了信仰自由的原则。他强调,“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中国既要建设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

① 《远生遗著》卷 4,第 108 页。

① 《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卷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38、40 页。

① 《偶像破坏论》,《独秀文存》卷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54、156 页。

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②李大钊也撰有《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诸文,他说,道德随时代进化而进化,“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孔子之道已不足以规范现代社会。孔子所以被历代君主奉为至圣先师,是因为“孔子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故今日而倡尊孔教,“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同样,今日而倡反孔,也非掊击孔子本身,而是“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鲁迅的反封建思想愈显深刻与彻底。1918 年 4 月,鲁迅发表了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它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大胆地提出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吃人的历史。鲁迅还写了许多杂文,尖锐地指斥尊孔复古派是“现在的屠杀者”, 他说,而“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①此外,吴虞的《吃人与礼教》等文,对孔子及旧礼教也作了十分激烈和精彩的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高举“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掀起声势浩大的批孔浪潮,其实质是对封建思想大本营的一次有力的冲击。

新文化运动还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力图通过文学革命,把宣传封建思想的旧文学,改造为适合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学。1917 年 1 月,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不用典、不用陈套语、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须讲求文法之结构、不作无病呻吟、不摹仿古人、须言之有物等八条改革文学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主要是涉及文学改革的形式问题。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才明确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他主张文学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要进行一次革命, 并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一曰“推倒雕硺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鲁迅在《新青年》上先后发表的《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等小说,出色地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则为新文学树立了真正的典范。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对于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激励先进的人们继续探求救国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思想道路。

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由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和领导的, 它同时又存在严重的缺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只把运动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而未能与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军阀统治的现实斗争结合起来,这就限制了它的影响力。同时,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一切皆坏,西洋文化一切皆好,此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和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对后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正当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之时,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后的第 3 天,即 1917 年 11 月 10 日,上海《民国日报》就在要闻专栏里,以《突其如来之俄国大政变》为题,报导了这一消息。十月革命启示

② 《宪法与孔教》,《独秀文存》卷一,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79 页。

① 《鲁迅全集》,第 1 卷,第 420 页。

了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新道路,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革命的精神和信心。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开始认真学习和

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从而使由 1915 年肇端的新文化运动起了根本的变化, 即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新青年》也逐渐变成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刊物。李大钊则是推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伟大先驱者。

李大钊于 1918 年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并阐明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前途。他热情地写道:“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 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①1919 年 5 月,李大钊为

《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他在专号上发表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系统地向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李大钊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宣传,成了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换的鲜明征候。

① 《李大钊选集》第 1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