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太平天国时期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

太平天国时期,全国各地民众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有力地支持了太平天国革命。

(一) 两广、两湖的民众起义

两广、两湖是太平天国早期活动的主要地区。天地会在这里一向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太平天国起义后,两广、两湖的民众揭竿而起,纷纷响应。这些起义大多是由天地会发动的。起义者或者直接参加太平军,或者自立旗号, 初太平军互相声援。其中广西浔州大成国的影响最大。 1854 年 7 月,陈开、李文茂在广东佛山举行起义,次年进占广西浔州,建立大成国,改浔州为秀京,吸收广西义军李文彩等部,声势大震。起义军主动出击,打击清军,到1857 年底控制了广西 40 个州县和广东的部分地区,拥兵数十万。1858 年湘军入广西“会剿”,连陷梧川、柳州。李文茂退往贵州,病死山中。1861 年8 月,清军攻陷秀京,陈开被俘牺牲。李文彩部曾配合石达开作战,活动于黔南,1872 年在思州战死,余部败亡。除了大成国外,桂南的延陵国和桂北的升平天国也有很大影响。吴凌云在广西新宁发动起义后,控制了左、右江大部分地区。1861 年 2 月,起义军在太平府建延陵国,吴凌云称延陵王。吴在 1863 年 3 月的突围中负伤,被俘后牺牲。余部由吴之子亚终率领作战,一度诈降清军,复起后退入越南境内。1869 年 10 月吴亚终战死,余众归刘永福率领,成为后来著名的黑旗军。升平天国的领导人是朱洪英和胡有禄。他们在 1852 年 9 月起义后,活动于湘桂边界,1854 年 10 月,在湘桂交界的灌

阳县城称王建号,树起“升平天国”的旗帜。他们曾连续 5 次进军湖南,以联络太平天国,但均遭失败。胡、朱相继牺牲后,余部加入广东红巾军。1854 年 7 月,广东天地会发动了震撼全省的大起义。起义军以红旗、红头巾为标志,被称为红巾军。数月之内,几百支义军在广东绝大部分州县举起义旗, 分途进袭广州,声势波及广西及五岭南北。由于义军配合不善,后被清军各个击破。

太平军进入长江流域时,两湖地区的天地会起义响应,不少人直接参加了太平军,独立作战的也为数不少。势力较大者,在湖南有郴州的刘代伟、安仁的李光德、道州的何文秀等,在湖北除了有通城刘立简、崇阳陈北斗、广济宋关佑等天地会起义外,还有活动于襄阳、樊城一带的白莲教起义。

(二)西南诸省的反清斗争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在内的我国西南诸省,是多民族杂居地区,在太平天国的影响下,这里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连绵不绝。

1856 年滇西南爆发了回族人民的大起义。起义军分成两支活动,一支以马复初、马如龙为首,在滇南;另一支以杜文秀为首,在滇西。马复初,马如龙后来投降清朝,成为统治者镇压云南起义的工具。杜文秀于 1856 年 10 月在大理建立政权,被拥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得到回、汉人民的拥护, 声势日壮。1867 年杜文秀调集 20 万兵马,分 4 路进取昆明。其时,大理政权占有全省的 53 个州县,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1869 年起义军作战失利, 退守大理。1872 年底清军围攻大理。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杜文秀服毒后自赴清营,要求保全百姓性命,结果被杀。大理随即失陷,滇西回民起义至此失败。在回民起义期间,英、法势力曾经笼络义军首领。1870 年 10 月,杜文秀义子刘道衡进呈《上杜公书》,提出借英、法力量推翻清朝,夺取天下

的主张,但未成事实。

在云南回民起义的同时,哀牢山彝、傣等族人民也发动了起义。1856 年5 月,彝民李文学在云南赵州弥渡县瓦卢村集众 5000 人起义,被推为兵马大元帅。起义军迅速扩大,控制了巍山、弥渡、南华等 10 余县。1870 年后, 清政府用重兵进攻哀牢山,李文学兵败被俘,于 1874 年 3 月牺牲。余部在李学东率领下退入山中。1876 年 6 月李学东病逝,起义最后失败。

在贵州,1853 年首先发生了由岩大五领导的苗民起义和由刘老领导的榔党起义,接着,各地义军蜂起。到 1860 年,贵州逐渐形成 5 个起义中心:以台拱为中心的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以都匀、八寨为中心的柳天成领导的苗、侗、布依、水族起义;以兴义、新城为中心的张凌翔领导的回民起义; 以威宁、毕节为中心的陶新春领导的苗、布依、彝族起义;以石阡、平越为中心的刘义顺领导的号军起义。全省大部分地区都掌握在起义军手里,清贵州巡抚的号令不出贵阳百里。张秀眉领导的苗民义军是各支起义军中影响较大的一支。这支义军联络侗族、水族,及汉族号军等其他义军,多次打败清军,势力波及数十州县,使黔东南大片地区尽归其手。1864 年天京陷落后, 清政府调湘军入黔,贵州义军处境困难。张秀眉指挥苗民军英勇抵抗,后被迫退到雷公山。1872 年 4 月张秀眉等不幸被俘遇害,坚持斗争 18 年的苗民起义归于失败。

号军,又被称为“教军”,是白莲教支派组织发动的起义。1855 年,黔东北铜仁府一带的白莲教徒,在徐廷杰领导下发动起义。他们用红布包头, 被称为红号军。1857 年贵州白莲教首领刘义顺在思南县以“反对捐输”为名起义,用白旗、白头巾为标志,称为白号军。此外,还有活跃在瓮安、黄平一带的黄号军和活跃于川黔边界的青号军。在各支号军中,白号军声势最为壮大。白号军以石阡荆竹园为根据地,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机构,联合其他义军,连克湄潭、仁怀、大定等州县。1866 年清政府调派重兵进犯贵州,镇压各路义军。1868 年清军围攻荆竹园,刘义顺因叛徒出卖被俘,在成都遇害。白号军余部继续抵抗,直到 1872 年 7 月最后一个堡垒上大坪被攻破才完全失败。

(三)东南及东部各省的人民反抗

太平天国革命在我国东南及东部各省也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广大民众的反清斗争在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山东等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853 年 9 月 7 日,在太平军定都天京之后,上海小刀会在刘丽川等领导下举行了起义。起义者占领了上海县城,推举刘丽川为“大明国总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刘丽川曾上书洪秀全,表示愿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但由于当时太平军正进行北伐、西征,无力东顾,未能增援小刀会。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联合起来镇压义军,包围了上海县城。1855 年 2 月义军被迫突围,刘丽川不幸牺牲。坚持了 17 个月的上海小刀会起义终归失败。

在上海小刀会起义前后,福建、台湾的天地会也发动了起义。在福建, 小刀会领袖黄威、黄德美于 1853 年 5 月在海澄举行起义,攻占厦门、安溪、

同安等地。同年 9 月,天地会成员林俊领导农民组织抗租暴动,攻占德化县

城,又占仙游山区为根据地,纵横数十州县。黄威等于当年 11 月失败,林俊

一直坚持到 1858 年。在台湾,由天地会领导的起义主要有李石和杨文爱在台湾湾里街的起义、林恭和罗沙阿在凤山县的起义、戴潮春(八卦会须导人) 在彰化县的起义等。

在浙江,起义首先发生在浙南。1855 年 1 月,瞿振海在乐清县虹侨起义, 虽然仅存 7 天,但在群众中产生了震动。继瞿振海起义后,还有赵启(起) 和朱秀三的金钱会起义、何文庆领导的诸暨莲蓬党起义、黄春生发动的余姚十八局抗租斗争等。起义烽火从浙南蔓延到浙东、浙北。何文庆领导的莲蓬党还与太平军取得联系,彼此协同作战,击毙常胜军头子华尔,痛击常捷军。何文庆被太平天国封爵志天义。

在山东、江苏境内,沿运河一线,义军纷起,分属不同的秘密团体,其中以幅党和白莲教影响最大。幅党是以苏鲁两省运河沿岸的一些船民、纤夫为主的秘密团体,形成于康熙年间,并以布幅包头为标志。自 19 世纪 50 年初起,苏鲁运河沿途民众标幅为军,聚众起义者层出不穷。1858 年春,捻军第一次进军苏鲁边界,幅军的活动从分股走向联合,队伍日益壮大。势力较大的有:刘双印、牛闺女占据峄县云谷山,李如林、殷运占据龟山,黄山、孙茂庚占据马头圩,孙化清、孙化祥兄弟占据岐山区,宋三冈占据蒙山地区等。义军大者数万,小者数千,彼此呼应,给清军以重大打击。1863 年 4 月, 岐山、云谷山等地幅军与僧格林沁部会战失利,各据点先后失陷,幅军起义终至失败。

白莲教系统的起义也相当活跃。1860 年白莲教支派文贤教首领宋继鹏、冯开疆、郭凤冈等,经过多年筹备在山东邹县揭竿而起,自立“天纵”年号, 屡挫清军,转入云濛山据守。1863 年与僧格林沁部在云濛山展开大战,宋继鹏等牺牲,大批教徒被杀,起义失败。在鲁西,黄旗教军张继善、绿旗教军杨泰、黑旗教军宋景诗、蓝旗教军左临时等相继在山东邱县、冠县起义。义军转战数月,扩展到 10 万之众,共推张继善为总首领。1863 年清政府调集重兵前来镇压,再加上义军内部分裂,张继善等领导人先后牺牲,起义归于失败。

四 西北及北方地区的人民起义

反抗清王朝的起义不仅在中国南方各省形成燎原之势,而且发展到陕西、甘肃、新疆、内蒙、东北等西北及北方广大地区。

1862 年春,扶王陈得才率领的太平军西征逼近西安,蓝大顺部义军也从

四川撤到陕西,关中大震。同年 6 月,陕西渭南回民在赫明堂、任武的领导下,处死团练大臣张芾,在仓头镇宣布起义。随后,大荔、华州、华阴、长安等十几个县的回民起义响应,逐渐形成了渭南的仓头镇、大荔的王阁村和羌白镇 3 个中心。起义军编为 18 大营,拥众 30 多万,推举任武、洪兴为元帅,对西安形成包围之势。清政府急调胜保从河南入关进剿,结果屡战屡败, 胜保终因“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的罪名,被清廷处死。后来清军多隆阿部采取抚剿并用的策略,稍稍得逞。陕西义军被迫向西北方向撤退,伺机反攻。从 1865 年起,义军三次反攻入陕,均遭失败,伤亡惨重。1873 年,余部由白彦虎带领入新疆,投阿古柏。阿古柏败亡后,白彦虎等人逃入俄境。

在清代,甘肃省除了本省区域外,还包括宁夏、青海在内。在陕西回民大起义的影响下,自 1862 年起,甘肃回民在宁夏(今银川)、平凉、肃州(今酒泉)、庆阳等府举行起义。影响较大的有宁夏金积堡的马化龙部,西宁的马文义部,河州(今临夏)的马占鳌部和肃州的马文禄部等 4 支部队。但起义军的首领多数是回族上层人物,立场动摇不定,给清军分化瓦解以可乘之机。1869 年左宗棠在镇压了西捻军和陕西回民义军之后,出兵镇压甘肃回民义军。湘军刘松山部首先攻击宁夏金积堡,被义军击溃,刘松山丧命。清军

再以重兵围攻,使义军陷于困境,马化龙献出金积堡投降,宁夏回民起义遂告失败。1872 年春,左宗棠移师攻打河州。义军在太子寺(今广河县境)大败敌军,杀死清军提督傅先宗。但马占鳌贪图荣华富贵,乘胜求降,导致河州起义军失败。1872 年 9 月,湘军攻占西宁。次年 7 月,左宗棠以 60 营的兵力围攻义军的最后一个据点肃州。经两月激战,城中粮绝,马文禄投降。甘肃回民起义完全失败。

在 19 世纪 50 年代,新疆曾发生多次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60 年代以后

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较大的起义有 1864 年爆发的库车起义、奇台起义,清军军官兰春发、王德春联合当地回民举行的喀什噶尔起义。然而,沙俄和西方侵略势力怀着向中国新疆地区扩张的野心,对一些起义部队的上层人物进行笼络,唆使他们进行分裂活动。后来出现了阿古柏入侵和沙俄侵占伊犁事件, 使新疆的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内蒙古人民的反清斗争到 50 年代有了较大发展,影响较大的有“独贵龙”运动、“老人会”运动和白凌阿起义。

东北地区的农民和矿工也频繁进行了反抗和暴动。

太平天国时期,全国各地民众的反清起义,分布地区广泛,声势浩大, 但起义军大多缺乏明确的斗争纲领,内部成份复杂,难以保持团结。太平天国也未能主动与之联络,进行积极的组织、引导,故各地义军普遍处于分散活动的状态,未能摆脱被清军各个击破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