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一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甲午战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掀起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者的斗争更勃然兴起,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此次运动以山东、直隶交界地区为中心,首先在北方兴起,是因为这里的民族矛盾更为集中和尖锐。在甲午战争中,辽宁、直隶、山东各省备受日寇的蹂躏;战后,列强强占租界港湾,这里复首当其冲。尤其是各国夺得的津榆铁路、京津铁路、京奉铁路榆锦段、芦汉铁路芦保段和胶济铁路等,其时先后动工修筑,随意毁坏线路上的村庄、田地和坟墓。侵略者的暴行使铁路沿线广大的人民群众倾家荡产,陷入绝境。国恨家仇激励他们(包括同样受伤害的部分士绅)迅速地站到了反侵略斗争的第一线。

但是,具体说来,义和团运动又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反洋教斗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既是战后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又是中国人的长期反侵略、反洋教斗争的总爆发。

所谓洋教,指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等西方宗教。鸦片战争后, 各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凭藉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到处设立教堂、教会。到 19

世纪末,在华传教士多达 3300 人。天主教、基督教的修会、差会约 80 个。其中,属于天主教的会堂、大小教堂,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四省就有4000 多处。基督教各差会设立的总堂,全国也有约 500 处。

应该说,传教士中不乏真诚的传布者,其中少数人从事开医院、办学校、译西书等文化活动,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作为整体,无疑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他们遍布城乡,建立教堂, 招收教徒,并无视中国官府法令,自立门户,俨同敌国,包揽词讼,无恶不作,成为中国人民最痛恨的恶势力。所以,从 1861 年贵州官民驱逐洋教士开始,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怒火迅速燃遍湖南、江西、四川、江苏、安徽、河南、直隶、内蒙、云南、西藏、福建各省区。1870 年更爆发了震动中外的天津教案。时天津法国教堂涉嫌迷拐幼童,激起公愤。而法国领事丰大业却非常骄横,竟开枪杀人。群众怒不可遏,当场将他打死,并焚毁教堂,杀死外国教士等 20 人。法、英、美、俄、德、比、西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抗议,并调兵舰示威。清政府派直隶总督曾国藩亲到天津处理此案。曾屈服于压力,杀民谢敌,判群众 20 人死刑(后 4 人改缓刑),天津知府、知县等 25 人充军,

赔款 49 万两白银,派北洋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赴法道歉。

曾国藩以大学士直隶总督之尊,如此结案,不啻树立一个样板,使得官员每遇民教纠纷,为了保住自己的前程,总是偏袒教会和教民,敢于主持公道抗拒洋教会的官员少了,洋教会的气焰更高了。而一般老百姓受教会和教民欺侮,告状得不到公平审理,便会直接采取行动,于是所谓“教案”更连绵不绝。据统计,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的 60 年间,由传教士激起的大小

“教案”共达 400 余起,大部分集中在 19 世纪的最后 30 年。而规模大、影

响巨的教案,又以 1870 年以后为多。例如:

1890 年在四川大足县兴起反洋教斗争并和前来保护教会镇压群众的清

朝官兵起了冲突,终于爆发武装起义,坚持了两年多。领导这次斗争的是当地哥老会领袖余栋臣。影响所及,1891 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以哥老会为核心的反洋教斗争,遍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几十个城市和广大农村,凡有洋教会的地方,几乎都发生了暴动。

同年 11 月,直隶北部热河地区有金丹道、在理教领导的武装起义,参加人数多达数万,既仇杀天主教,也仇杀当地贪官和蒙古王公。他们连克敖汉等五旗,又攻下朝阳、赤峰,平泉、建昌四州县,并波及到长城以南永平府属地区。反洋教斗争发展到武装起义,把反对外国侵略和反抗封建压迫结合起来了。长江流域的哥老会和热河地区的金丹道、在理教这些秘密会社成为反洋教的中坚,说明斗争的领导权已经逐渐转移到社会的下层而且是有组织的群众手中。这对反洋教运动之向高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继之而来的“瓜分”风潮,使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国人的救亡意识也相应地日益强烈,各地的反洋教斗争愈加轰轰烈烈。

1894 年秋,山东东南部大刀会已提出“兴华灭洋”口号。大刀会是曹县人刘士端创立的,据说源出白莲教,练金钟罩、铁布衫。他们的反洋教斗争, 1895 年遍及鲁西南各县,以及苏北的丰县、沛县、萧县、砀山(二县今属安徽),豫东的考城和兰仪(今合并为兰考县)等地。1897 年山东巨野县人民攻打磨盘张庄教堂,杀德教士二人。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又迫使清政府将山东巡抚李秉衡革职,并惩“凶”赔款。1898 年爆发鲁南沂州教案,包括沂州府属各县大小数十次武装起义,德国兵从青岛前去, 勾结地方官,共同镇压了这些斗争。1899 年德国强修胶济铁路时,高密等地群众多次武装拦阻,遭到德军的残酷镇压。

1898 年,广西天地会起义,一度攻占桂平、郁林(今玉林)、博白、贵县等地,发布檄文声讨洋教会罪行,要求官民一致对外,洗雪国耻。

同年 6 月,四川大足县余栋臣率众再度起义,发布檄文痛斥列强“既占上海,又割台湾”的罪行,指出当时“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的严重危机,号召“除教安民”,提出“顺清灭洋”口号。①起义军转战 30 余州县,

捣毁 20 余处教堂。鄂西数县人民起义响应,长阳、长乐人民提出“保清灭洋” 口号。②

同年 10 月,山东冠县梨园屯一带群众开始用义和拳的名义竖旗起义。冠

县所属梨园屯等 20 多个村庄,实际是在直隶威县境内的一块飞地。早在 1873 年,此处教民要拆玉皇庙修教堂,引起纠纷,拆庙建堂,拆堂建庙,屡起冲突,为此涉讼。洋教士怂恿法国公使迫使总理衙门向山东地方官施加压力, 将带头告状的秀才王世昌等六人革去功名判处监禁,人称“六大冤”。合法斗争既已得不到公道,农民阎书勤等“十八魁”便要集合群众直接和教会斗争,他们请威县沙柳寨著名的梅花拳教师赵三多相助。赵三多为不连累其他梅花拳师,改称义和拳,于 1897 年春到梨园屯亮拳示威,有三千多拳民参加。

1898 年 10 月 25 日,赵三多等率各路拳民在梨园屯附近的蒋家庄竖起“顺清灭洋”旗帜,攻打教堂。这次起义遭到官兵镇压,但以义和拳、义和团为称号的反帝爱国运动,已如燎原之火,迅速发展起来了。

① 晏宗杰:《平定白溢述略》。见《近代史资料》,1955 年,第 4 期,第 137 页。

② 《格致益闻汇报》,第 44 号,第 1 册,第 35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