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曙光

一 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

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这固然与此期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愈益扩大有关,但以下的因素同样是重要的:其一,辛亥革命提高了资产队级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激发了人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的热情;其二,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不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从而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其三,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尤其是 1915 年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所掀起的大规模的抵制日货运动,有力推动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 19 世纪 60、70 年代开始到 1911 年的 50

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 700 个,资本总额仅 1.3 亿多元;而 1912—1919

年的 8 年间,新建厂矿 470 多个,投资近 1 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充投资,

新增资本也达 1.3 亿多元,足见其速度和规模是空前的。

民族工业的发展以纺织和面粉等轻工业为最迅速。纺织业,1912—1922 年,纱机由 50 余万锭增至近 160 万锭,平均年增长率为 12.1%;布机由 2616 台增至 6675 台,平均年增长率为 11%。民族纺织业在此期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几个资本集团,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到 1915 年已设 3 厂;荣宗敬、

荣德生创设的申新纱厂到 1921 年也已设 4 厂。到 1922 年,申新共有纱机

134907 锭,布机 1615 台,资产总值达 1591 万元。周学熙创办的华新纺织公

司,1918—1922 年先后开设 4 厂,资本达 836 万元,纱机 108000 锭,成为北方的一大棉纺织集团。

面粉业的发展仅次于纺织业。1911 年全国面粉厂约 40 家,资本 600 多

万元。1919 年增至 120 多家,资本约 4500 万元。在大战期间,中国面粉畅销英、法、美,俄、日本及东南亚各国。我国原为面粉入超国,1915 年起变为出超,1919 年出超达 24203 万担。

此外,火柴、造纸、榨油、玻璃、制革、碾米、卷烟、肥皂等轻工业, 也都有显著的发展。

重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发展最为缓慢。此期随着轻工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钢铁冶炼业,1914 年开始建立大冶铁厂等 6 个钢铁厂。1916—1919 年还相继出现了龙关(后改名龙烟)铁矿公司、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上海和兴钢铁公司等。

机器制造业,以上海一地统计,即由 1913 年的 91 家增至 1920 年的 222 家。

电力和电机工业,1912—1920 年,全国华商电厂由约 33 家增加到 70 余

家,发电容量为 12000 余千瓦增加到 29000 余千瓦。

机器采煤业,1912—1920 年,全国华商煤矿产量由 41.7 万吨增至 328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29.4%。

轮船航运业,1913 年华商轮船数目为 964 只,吨位 29263 吨,到 1920 年则为 1477 只,吨位 110447 吨,分别增长了 153%和 277%。中国邮船公司、中华航业公司、三北轮埠公司等,都是其时资本雄厚的华商轮船公司。

银行业,1912 年全国华商银行 37 家,实收资本 2712.2 万元,到 1920

年则增到 97 家,实收资本 8782.9 万元。一些著名的私营银行集团,如所谓“北四行”(指盐业、金城、大陆、中南四银行)、“南三行”(指浙江兴业、浙江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都已在此期出现。

中国民族工业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没能摆脱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仍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明显特征。

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还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其次,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较,依然十分微弱。1920 年,我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 7.84%,而传统产业占 92.16%。其中,新式工业(包括矿冶)的总产值为 9.89 亿元,按人口 4.45 亿计,人均只有 2.22 元。新式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约为 6.1 亿元,

人均只有 1.37 元①;其三,民族工业是趁列强忙于欧战暂时放松了对华压迫的空隙而获发展的。待到欧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便很快又归于停滞。因此,所谓“黄金时代”,仅是昙花一现。同时,即便是在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也未曾摆脱列强的控制和压迫。在一些主要的工业部门,外资仍然超过本国资本。外资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煤量的 75%,拥有全国纱绽总数的 46.7%、布机的 59%。日本资本则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这种情况决定了此期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然有新增长,但也仍然是软弱的。辛亥后,几次反帝反封建军阀斗争的失败, 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中国革命。这个领导者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约 60 万人,其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已达 200 万人左右。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广州、天津、青岛、济南、哈尔滨等工业城市和铁路、矿山、纺织、面粉等企业中。这种高度集中使中国工人阶级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广大农民有天然的联系,又使中国工人阶级便于在斗争中与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中国工人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经济地位非常低下,生活极端困苦。其工资之低,劳动时间之长,为世界所罕见。1920 年前后,中国工人每天工资不过 2—3 角,仅相当英国同类工人的 1/7。女工、童工工资,则只有几分到一角钱。但是,他们每天的劳动时间却长达12 小时左右,甚至 14—16 小时。星期日一般不得休息。工人劳动条件差,

毫无人身安全保障。如日本控制的抚顺煤矿,1913 年就发生安全事故 2918

起,死伤工人 3184 人,几及全部矿工的一半。1917 年 1 月 11 日,一次爆炸

事件,就造成 924 名工人死亡。

在政治上,中国工人没有任何民主权利。北洋军阀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治安警察条例》、《治安警察法》,明令严禁工人的集会和罢工。但是资本家、工头对工人却可以任意打骂处罚以至于残杀。中国工人遭受的压迫和剥削,其严重性和残酷性,同样为世界所仅见。因此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更为坚决和彻底。

中国工人阶级从诞生时起,就不断进行着反抗斗争。此期工人运动愈加

①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2 卷,第 1052 页。

蓬勃发展。1912—1919 年 5 月,工人罢工达 130 多次,比辛亥革命前 7 年多了一倍。工人阶级在斗争中逐渐提高了自己的阶级觉悟。它开始以积极的姿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1915 年,在反对日本“二十一条”的爱国运动中,全国许多地方的工人都举行了罢工和示威游行。上海日本企业中的中国工人,几乎全部参加了斗争。哈尔滨工人成立“爱国储金会劝说团”,推动了抵制日货运动在黑龙江的发展。1916 年 2 月天津法租界工部局强占老西开即海光寺洼,天津人民奋起反抗。天津法租界和法国企业中的中国工人也闻风而动,议决实行同盟大罢工。包括巡警、男女佣工,“亦全体告退”。天津工人大罢工鼓舞了社会各阶层,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北京等地工人也举行声援罢工。这次罢工斗争坚持了 5、6 个月,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工人阶级在反帝反封建政治斗争中充当中流砥柱的巨大作用,正日益显示出来。

这一时期工人的斗争,愈来愈多地采取联合行动和同盟罢工的形式,并开始成立近代工会组织。这是工人运动的一个重要进步。1912—1913 年间, 上海、广州、武汉、南京、香港等地已组织了一批初级的工会,但不久都遭破坏。1916 年后,又重新成立了一些工会。在 1917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罢工中,工会组织曾代表工人向资本家提出复工的条件,其中一条就是资本家不得干涉工会的活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工人运动的高涨及其政治觉悟的日益提高,表明中国工人阶级正在迅速成长。虽然在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阶级仍然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还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但其迅速成长壮大,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