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法战争

一 法国侵略越南与清政府的对策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野心由来已久,早在 1787 年法国传教士百多禄就曾上

书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建议占领越南并开辟一条通往中国内地的商路。 19

世纪 50 年代后,拿破仑第三极力鼓吹在亚洲建立“法兰西东方帝国”,进一

步加紧了对越南的侵略。 1862 年,法国发动了侵越战争,迫使越南与之签

订《西贡条约》,割占了边和、嘉定、定祥三省及昆仑岛。 1867 年,法军又攻占了永隆、昭笃、河仙三省,控制了湄公河三角洲。

1866 年,法国侵略者派遣了一个以海军中校特格拉莱和上尉安邺为首的调查团,溯湄公河及其上游澜沧江(在中国境内)而上,进入中国云南地区。他们发现澜沧江滩多流急,不宜航行,而越南北方的红河及其上游元江(在中国境内)的航行条件要好得多,便建议法国政府占领北圻。①法国侵略者公开鼓吹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理想的军事基地,由于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州各强国企图瓜分中国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②

1873 年 11 月,安邺指挥法军相继攻陷河内、海阳、宁平、南定等地。越南政府邀请刘永福及其率领的黑旗军协助越南抗击法军。

刘永福(1837—1917)字渊亭,广东钦州(今属广西)人。出身贫苦。原为广西一支农民起义武装的首领,因所部以黑色旗帜为军旗,故称“黑旗军”。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刘永福率部退驻越南保胜一带,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刘永福被越南国王封为“七品千户”。

1873 年 12 月 21 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军,击毙安邺, 迫使法军退出红河,困守海防。越南国王授刘永福以三宣副提督之职。

1881 年 7 月,法国议会通过了 240 万法郎远征北圻的军费案。1882 年 4 月,法海军上校李维业(又译作李威利)指挥法军再次进攻北圻,占领河内。次年 3 月侵占南定。在越南政府的邀请下,刘永福再次率黑旗军开赴前线,

于 1883 年 5 月 19 日在河内城西的纸桥附近设伏,痛歼法军,击毙李维业。越南国王授刘永福以三宣正提督之职。

法国不甘心在越南的失败。 1883 年 5 月,法议会又通过增加远征越南

军费 550 万法郎和增派 1800 名侵略军的议案。法国总理茹费理继续鼓吹“必须征服那个巨大的中华帝国”。③这年 8 月,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波滑率领, 沿红河向黑旗军进攻,在怀德,丹凤等地遭到黑旗军的沉重打击。另一路由孤拔率领,攻入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与之签订了《顺化条约》,变越南为其殖民地。从此以后,法国便将侵略的主要矛头指向了中国。它要求清政府撤退驻扎北圻协越防守的清军;开放云南边界通商;召回刘永福的黑旗军等。同时令法军进攻北圻,中法关系日趋紧张。

在法军大举进攻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的形势下,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主战与主和两种意见。主战者主要是湘系官僚,如左宗棠、刘坤一、

① 越南当时分为三个部分,即北圻(东京)、中圻(安南)、南圻(交趾支那)。

② 陈辉燎:《越南人民抗法八十年史》,卷 1,第 71 页。

③ 鲍维:《茹费理与法兰西帝国主义的复兴》第 169 页。

彭玉麟以及驻法公使曾纪泽等。其次是以军机大臣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如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等。他们认为:就道义责任而言,中越存在着历史上的宗藩关系,越南受到侵略,中国“本应保护”。就利害关系而论,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法国侵越,“非徒并越,而特欲以越为根脚耳。粤边之煤矿,滇中之金矿,无不垂涎”。①故中国即为自固藩篱计,也断无坐视之理。主战者强调援越抗法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主和者主要是淮系官僚,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是其代表。他们认为,现在“越已阴降于法”(指越南政府与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中越宗藩关系不复存在,中国没有必要为越南“代为力证经营”。中国“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 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争”,②对法议和,不过“伏边患于将来,”若与法国失和开战,“则兵端开于俄倾”,中国即使“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③从此“兵连祸结”,将国无宁日。他们主和的主要理由是强调援越抗法的危险性和失败的必然性。

在主战主和两种意见影响下,清政府对法态度模棱,举棋不定,它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对法侵越表示抗议;派人秘密与刘永福联络,向黑旗军提供饷银、军械等,暗中助其抗法;密谕两广地方督抚:“目前办法,总以固守北圻为主,倘法人侵及我军驻扎之地,则衅自彼开,自不能不与接仗”。① 另一方面却又授权李鸿章,谋求与法议和,再三谕令驻越清军“不可衅自我开,转滋口实”。②

清政府这种和战不定,消极模棱的态度,不但束缚了清军的手脚,而且进一步助长了法国侵略者的凶焰。 1883 年 12 月,法国议会通过了追加 2900

万法郎军费和 1.5 万名远征军的侵华方案。12 月 11 日,法军司令孤拔率兵

6000 亲人,从河内出发,水陆并进,向驻扎在北圻山西的清军和黑旗军发起进攻,中法战争由是爆发。清军统帅、云南巡抚唐炯“弃军而逃”。黑旗军拒险与法军激战数日,以力单无援撤退,山西失守。 1884 年 2 月,法国增援部队到达河内,由米乐接任法远征军司令。3 月,法军 1.2 万人分别由米乐和尼格里指挥,分兵两路会攻北宁。北宁南控河内,北蔽谅山,是清军经营一年有余的军事要地。清政府多次命令驻越清军全力守住北宁,阻遏法军向中越边境推进。但清军统帅、广西巡抚徐延旭“事前既疏于布置,临时复勇于溃退,敌犹未至,望风而遁。”③在东线战场上,谅江、郎甲等地失守。4 月初,西线战场上兴化、临洮、宣光等地也相继失守。

山西、北宁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大为震惊。4 月 3 日,祭酒盛昱上《疆事败坏请将军机处交部严议》的奏折。其本意只是要奕等振作精神, 力图补救。但不料却为西太后所利用,趁机大作文章。

恭亲王奕自 1861 年 11 月协助西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后,以议政王名义任首席军机大臣兼管总理衙门,总揽清廷内政外交大权。随着西太后统治地位的不断巩固,她与奕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西太后此前就曾试图将奕

① 《中法战争》,第 4 册,第 268、45 页。

② 《中法战争》,第 4 册,第 268、45 页。

③ 《中法战争》,第 5 册,第 158 页。

① 《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 7,第 18 页;

② 《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 5,第 13 页。

③ 《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卷 12,第 11 页。

赶下台,终因时机不成熟而中止。现在盛昱的奏折正好为她提供了口实, 遂于 4 月 8 日明发上谕,以“委蛇保荣,办事不力”的罪名,将奕、宝鋆、李鸿藻、景廉、翁同龢一概斥逐出军机处。恭亲王奕譞且被“开去一切差使”, 令“家居养疾”。同日宣布任命礼亲王世铎、户部尚书额勒和布、阎敬铭、刑部尚书张之万、工部左侍郎孙毓汶五人为军机大臣。又命庆郡王奕劻主持总理衙门。次日又颁谕:“军机处遇有紧要事件,著会同醇亲王奕譞商办”。

①新组成的军机处,实权操诸奕譞及其心腹孙毓汶之手。这次清朝最高统治集

团的重大人事变动,史称“甲申易枢之变”,或“甲申政潮”。

与此同时,清廷还下令将唐炯、徐延旭革职拿问,任潘鼎新为广西巡抚, 张凯嵩为云南巡抚。从表面上看,清廷似在重整旗鼓,倾向于抗战,实则它正依赖李鸿章,加紧与法国议和。

法军在越南战场虽取得一些军事胜利,但仍困难重重。 1884 年 4 月, 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通过粤海关总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对李鸿章进行诱和,并威胁说:中国如不答应法国的议和条件,法国将增派海陆军进攻中国本土。清政府急于求和,屈从法国的压力,任命李凤苞为驻法公使,代替主战的曾纪泽,并授权李鸿章“通盘筹划”对法议和事宜。经过数日的谈判, 李鸿章与福禄诺代表中法两国于 1884 年 5 月 11 日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议

简明条款》,又称《李福协定》,共 5 款。主要内容是:中国承认法国与越南签订的条约和对越南的保护权;中国驻越清军调回境内(未明确规定撤军期限);法国不索赔款,中国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法国与越南修约时,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三个月后,双方派遣全权大臣,制定详细办法。这一条约满足了法国占领越南和打开中国西南门户的侵略要求。

中法战争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