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

对于《天津条约》的签订,侵略者和被侵略者都不满意。英、法等国欲壑难填,蓄谋在换约之际再节外生枝,勒索更多的权益。清政府则认为条约款项对中国太苛刻,尤其是外国公使驻京和外国人入内地游历传教,会严重威胁自身的统治,难以接受。在朝廷中主战言论的影响下,咸丰帝的对外态度又开始强硬起来。他一方面下令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津沽一线的防御,另一方面又设法阻止外国公使来北京换约,命令桂良、花沙纳在上海等候,打算英、法公使来华后就地进行换约。 1859 年初,英、法政府分别派遣普鲁斯和布尔布隆为驻华公使,到中国赴任。普鲁斯还率领着一支“足够有力的舰队”,以便用武力相威胁。6 月初,英、法公使到达上海,与美国公使华若翰会合。清政府得知后,要桂良等作最后的努力,以便实现在上海换约的目的。三国公使以强硬的态度拒绝了桂良等人的要求。清政府不得不作出退让,同意公使进京,但要求英、法公使由北塘登陆进京,随行人员不得超过 20 人,不准携带武器。普鲁斯对这些合理要求蛮横地加以拒绝,坚持要从大沽口溯白河带兵进京,并无理要求清政府撤除白河防御。6 月 17 日, 英国海军司令何伯率舰队到大沽口外示威, 24 日向清政府提出“让路”的

最后通牒。 25 日,何伯率领由千余名侵略军组成的英法联合舰队突然闯进

白河,强行拆毁防御工事。下午 2 时半,敌舰向大沽炮台发动猛烈攻击。大沽守军在直隶提督史荣椿的指挥下奋起还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胜利地守住了炮台。激战中,停泊在附近的美国舰队撕下“中立” 的伪装,公开援助英法军队,接应、掩护战败的英法军队撤出大沽口。但在英法联军战败逃走之后,充当帮凶角色的美使华若翰,却悄悄由北塘登陆换约。此役,英、法侵略者伤亡惨重。清军共击沉击伤英、法兵舰 10 余艘,毙

伤敌军 400 多人。英军司令何伯受重伤,其副手伤重毙命。法军司令也负了

伤。但是清军爱国将领史荣椿、副将龙汝元等 36 名官兵也壮烈牺牲。

大沽口之役后,清政府并不想把与英,法的关系搞僵,而希望乘胜议和, “息事罢兵”。咸丰皇帝在上谕中强调:“惟驭夷之法,究须剿抚兼施,若专事攻击,恐兵连祸结,终无了期,不如乘此获胜之后,设法抚驭,仍令就我范围,方为妥善”。①当英、法公使返回上海后,他即令两江总督何桂清与之谈判,仍欢迎英、法公使经北塘来京换约。

联军败北的消息传回英、法两国后,在统治阶级中再次掀起了对华用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 38,第 56 页。

的声浪。两国的一些报刊和政客,摇唇鼓舌,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声称要把中国皇帝逐出皇宫,夺取北京,让西方人成为中国人的主人。在这种舆论的推动下,英、法政府于 1860 年 2 月再次分别任命额尔金、葛罗为全权专使,以克灵顿和孟斗班为两国军队总司令,率领更为庞大的联军(舰只 200 多艘,军队 2.5 万多人),卷土重来。4 月,联军陷舟山,进占清泥洼(大连)和烟台,7 月抵达大沽口。俄、美公使仍以“调停人”的身份暗为联军出力,并提供清军在天津和北京的军事情报。

《天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命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负责大沽口一带防务。他到任后,修炮台,设障碍,购巨炮,又调来蒙古骑兵,加强了防御阵地。他的这些努力为清军在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在此后,他只把兵力集中于守卫大沽,而忽视了对北塘的设防,使防线出现了漏洞。清军防务上的这一疏忽被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俄使伊格那提耶夫侦知,他把这些情报传递给英法联军,成为联军选择战争突破口的重要依据。8 月 1 日英法联军出动 30 多艘军舰,由俄人带路,袭击不设防的北塘,打破了清军的防线。占据北塘后,联军分两路攻占新河、军粮城、塘沽,同时把军舰集结到大沽口外,从水陆两面夹击大沽炮台。8 月 21 日联军猛攻大沽炮台。直隶提督乐善率众死守,奋勇迎战,但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乐善及全体官兵阵亡。大沽失守使天津失去屏障,联军长驱直入,攻陷天津。天津失守后,咸丰帝命令僧格林沁率部向北京方向撤退,试图在通州一带建立起防线。俄国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为联军献策,要他们尽快进军通州,不使清军有布防的机会。联军遂由河西务进犯通州。清政府一面命令僧格林沁加强防守,同时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到通州与联军议和。双方各执己见,相持不下。联军坚持进京面见清帝递交国书、载垣等根据咸丰帝的谕令不接受这一条件,以维护天朝至尊的体面。谈判破裂后,清方将英、法代表巴夏礼等 39 人扣押为人质, 送到北京囚禁。这一错误做法不仅没有阻止联军的军事行动,反而给敌人造成借口。9 月 18 日,英法联军立即向张家湾的清军阵地发动攻击,清军溃败。21 日,联军又发动了对通州城西八里桥的进攻。清军在僧格林沁和朝廷派来的大学士瑞麟、副都统胜保等人的指挥下,英勇作战,顽强地阻击敌军。但由于部分清军溃散,主将非伤即走,动摇了清军的防线,使八里桥失守。此役,清军虽败,但也使联军受到重创。张家湾和八里桥失陷后,咸丰帝知无力再战,于 22 日率后妃及亲信大臣出逃热河,留下他的异母弟恭亲王奕“督办和局”。在英法联军兵临北京之际,伊格那提耶夫又为联军提供了清军在北京布防的重要情报。据此,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于 10

月 13 日占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

此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洗劫。圆明园是融汇中西建筑风格,聚集古今艺术珍品,经过百多年扩建始成的壮丽宫苑。园内收藏有大量珍宝、古玩、图书和中外珍贵的历史文物。侵略者闯入圆明园,在疯狂抢掠之后,又纵火焚烧。大火三日不灭,致使这座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尽成残垣断壁。

被英法侵略军焚毁的圆明园废墟

奕在侵略者的压力下屈服了。他于 10 月 24、 25 日,分别与英、法代表交换了《天津条约》,并另订立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即《续增条约》)。《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其内容还有:开放天

津为商埠;准许华工出国;割让九龙司给英国;交还教产予天主教堂,准许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房屋;赔偿英、法兵费各 800 万两,“恤金”

英国 50 万两,法国 20 万两。 11 月初,清政府与英、法公使先后换约。约文公布后,英法侵略军退出北京。沙俄借口“调停”有功,要求订立新约。同年 11 月 14 日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了《北京条约》。美国虽然没有签订新约,但根据“一体均沾”的条款,同样可以得到其他列强获取的利益。至此, 历时 4 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侵略者不仅从中国获取了更多的权益, 而且借助公使驻京可以直接从政治和外交上影响清政府,中国的半殖民地危机更加严重。同时,因为战败,清政府抵抗外来侵略的信心空前低落,更倾向于奉行妥协求和的对外政策。西方侵略者也在自己的利益暂时得到满足之后,改变了与清政府对立的立场,转而对它进行扶植。双方在牺牲中国民族利益的基础上,携手合作,出现了所谓“中外和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