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战争经过

第一次鸦片战争始自 1840 年 6 月,终于 1842 年 8 月,持续了两年多时

间,经历了 3 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阶段,自 1840 年 6 月英军封锁广州洋面始,至 1841 年 1 月

义律单方面公布《穿鼻草约》时止,历时 7 个月。

1840 年 6 月英国侵略军到达广州洋面后,立即对广州实行了封锁,但因无隙可乘,便按原计划北上。7 月,犯厦门,未能得逞,遂北犯浙江,攻陷定海。8 月,抵天津白河口,京畿震动。懿律向直隶总督琦善递交巴麦尊致清朝宰相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等无理要求,并威胁说,如果不满足要求,必“相战不息”。①

定海失陷和英国兵舰驶抵天津海口,令清政府惶恐不安。当时的沿海各省督抚,除了林则徐和邓廷桢等人外,②大都没有做任何军事部署。作为北京门户的天津,负责防卫的兵丁仅 800 余名。山海关的守军纪律松弛,武器钝陋,甚至连一尊可用的大炮都没有。面对耀武扬威的侵略军,主张妥协的官员乘机散布流言蜚语,中伤林则徐。他们扬言:“夷兵之来,系由禁烟而起”。

①“上年广东缴烟,先许价买,而后负约,以至激变”。②因此,唯有将林则

徐治罪,才能平息事端,否则,“边衅一开,兵结莫释”。道光帝很快转向妥协立场。在接到英方照会的第二天,他即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只要英军退回广东, “听候钦派大臣驰往广东,秉公查办,定能代伸冤抑”。③懿律得到琦善的保证,又鉴于天气渐冷,北方港口将封冻,不宜于军舰行动,遂于 9 月中旬折回广东。

9 月 17 日,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与英国侵略者举行谈判。同时,又以“办理不善”的罪名,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由琦善署理两广总督。不久,清廷又将林、邓发往新疆,“效力赎罪”。至此,抵抗派受到沉重打击,妥协派开始占了上风。

1840 年 11 月底,琦善到达广州,一切力反林则徐所为,实行取媚于敌

⑥ 严中平:《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第 28 页。

① 《鸦片战争》,第 4 册,第 50—51 页。

② 1840 年 1 月邓廷桢调任闽浙总督,林则徐接任两广总督。

① 《林则徐集》,奏稿中,第 884 页。

② 《夷艘入寇记》,《鸦片战争》,第 6 册,第 112 页。

③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 14,第 32 页。

人的方针。他斥责副将陈连升在磨刀洋击退英军的袭击中,不应施放大炮, “惊动洋人,致令生气”,欲斩陈连升以谢敌。陈虽未被斩,但广东水陆军士气却受到打击。为了向英人表明谈判的诚意,琦善下令遣散林则徐招募的壮丁、水勇,裁减兵船,拆除广州海口的防御工事,撤去木排铁链。甚至凡有报缉汉奸、缉鸦片烟贩者,“辄被呵斥曰:‘汝即汉奸’。有探报夷情者, 则拒曰:‘我不似林总督,以天朝大吏,终日伺探外夷情事’”。④琦善对坚持禁烟和抵抗的广州文武官员,一概排斥,而对被林则徐通缉的原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的买办鲍鹏,则言听计从。这些行径都大大助长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

同年 12 月,中英双方开始谈判。由于懿律因病回国,英方全权代表由义律接任。会谈中,琦善对义律提出的各项侵略要求,均一一应允,只对割让香港一事不敢作主,答应代为转奏朝廷。为了迫使琦善完全屈服,义律决定施加军事压力。1841 年 1 月 7 日,英军突袭虎门外的沙角、大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率部坚决抵抗,终因孤军无援,壮烈牺牲,炮台失陷。

1 月 20 日,义律单方面公布了《穿鼻草约》,其主要内容包括割让香港、

赔偿烟价 600 万元、恢复广州通商等条款。琦善因未奏准,不曾在草约上盖

用钦差关防。但英军却据此无效的草约,于 1 月 26 日强占了香港。

战争的第二阶段,自 1841 年 1 月 27 日清政府对英国宣战始,至 5 月 27

日《广州和约》签订为止,历时 4 个月。

琦善的投降卖国行径,激起了国内各阶层民众的强烈义愤。广东爱国绅民集会反对琦善擅自割地求和,要求“痛剿”英军,收复香港。许多官员上书朝廷,弹劾琦善,呼吁重新起用林则徐抵抗外敌。道光帝原以为只要处分了林则徐、邓廷桢,允许英国照旧在广州通商,英军就会交还定海,停止战争,不料英人不仅不还定海,反而连陷大角、沙角炮台。1841 年 1 月 27 日, 道光帝接到有关报告,极为震怒,当即下令对英宣战,并令将琦善交部议处。30 日派皇侄、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户部尚书隆文、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调集军队 17000 人,驰赴广东作战。2 月,广东巡抚怡良揭发琦善私割香港的奏报到京,怒不可遏的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问。

当奕山一行尚未到达广州时,义律先下手为强,于 2 月 23 日率兵船进攻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部英勇抵抗。尚在广州的琦善竟拒绝增援,致使关天培与守军 400 多人全部牺牲。英舰驶入省河,广州告急。

奕山沿途饮酒作乐,迟至 4 月 14 日才到达广州。他认定“患不在外而在内”,诬蔑“粤民皆汉奸,粤民皆贼党”,极力推行“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针。5 月 21 日,奕山等人在未作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便贸然决定夜袭英军。结果,次日英军反攻,占领了城郊的泥城、四方等炮台,包围了广州城,并开炮轰击城内。奕山等乱作一团,急忙在城头竖起白旗,并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乞降。

5 月 27 日,奕山与英军订立了屈辱的《广州和约》,规定:清军在 6 天

内撤驻广州城外,7 天内缴纳 600 万元的“赎城费”,赔偿英国商馆损失 30 万元。款项交清后,英军归还炮台,退出虎门。但事后,奕山等欺骗清廷, 把大败说成大胜,把自己乞降说成英人乞求通商,把兵败赔款说成归还历年

④ 《夷艘入寇记》,《鸦片战争》,第 6 册,第 113—114 页。

“商欠”。昏聩的清廷竟然批准了《广州和约》。

就在奕山向英国侵略者屈膝投降之时,广州北郊的民众却发动了大规模的抗英斗争。

1841 年 5 月 29 日,小股英军窜到广州城北五里的三元里村抢掠,村民奋起抗击,当场毙敌数人,其余英军狼狈逃去。为了对付侵略者的报复,村民在三元古庙集会,议定以庙中三星旗为令旗,“旗进人进,旗退人退”, “打死无怨”。同时又联络附近 103 乡群众,共同对敌。参加斗争的除了农民、丝织工人、打石工人外,还有部分士绅。

5 月 30 日凌晨,三元里及各乡群众数千人进攻英军盘踞的四方炮台,然后迅速退却,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即行包围。中午,恰好大雨倾盆,敌军火药尽湿,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耙的民众乘势猛攻。附近农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人数越聚越多,“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①英军拼命突围,“无奈人如山积,围开复合,各弃其鸟枪,徒手延颈就戮,乞命之声震山谷”,②敌军增援部队到达后,被围英军才得以撤回四方炮台。这次战斗给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并缴获了大量战利品。

31 日,三元里一带人民再次将四方炮台重重包围。龟缩在四方炮台中的英军派奸细混出重围,向清政府求救。奕山立即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带领南海、番禺知县出城为英军解围。余保纯等用威胁利诱的手段强迫解散了群众队伍。6 月 1 日,英军撤出了虎门。义律竟恬不知耻地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人民群众当即在商馆前贴出《申谕英夷告示》,痛斥英国侵略者,并警告他们,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①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与清朝统治者的妥协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革命传统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战争的第三阶段,从 1841 年 8 月英军扩大侵略战争,再次进攻厦门起,

到 1842 年 8 月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

1841 年 4 月,英国政府接到义律关于订立《穿鼻草约》的报告,十分不满,认为条约获取的侵略权益太少,不予批准,并决定召回义律,改派曾在印度任职的璞鼎查为侵华全权代表,更换军队司令官,扩大侵华战争。临行前,巴麦尊指示璞鼎查:只有得到中国皇帝对英国政府提出的一切要求无条件依允时,英国才能停止军事行动,并要璞鼎查迫使中国政府承认鸦片为合法贸易。8 月,璞鼎查到达广东,声言要出兵北上,用武力强迫中国满足英国在上一年提出的全部要求。随后,英国侵略军便在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燃起了更大的战火。

璞鼎查率兵船 26 只,士兵 3500 人,从香港北上,进犯厦门。8 月 26 日, 厦门陷落。总兵江继芸率兵御敌,力战牺牲。9 月,英军犯定海。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等率 5000 守军与敌人血战 6 昼夜,最后壮烈牺牲,定海再陷。接着,英军进攻镇海。浙江提督余步云不战而逃,两江总督裕谦坚决抵抗。10 月 10 日镇海陷落,裕谦愤而投水自尽。英军随即占宁波。

英军在进犯浙江的同时,多次出动兵船侵扰台湾。台湾道姚莹和总兵达

① 李福祥:《平海心筹》,《鸦片战争》,第 4 册,第 600 页。

② 梁廷柟:《夷氛闻记》,《鸦片战争》,第 6 册,第 43 页。

① 《鸦片战争》,第 4 册,第 20 页。

洪阿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英勇抵抗,击退了英军的进攻。

英军侵占定海、镇海、宁波,激起了浙江人民的反抗。当地民人徐保、张小伙、钱大才等组织黑水党,神出鬼没,专门袭击小股英军。据史料记载: “两月之中,擒斩数百,英人大恐”①

浙东三城的失陷,极大地震动了清政府。为了挽回败局,保住江南财富之区,道光帝决心再次对英开战。10 月 18 日,他派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 侍郎文蔚和副都统特依顺为参赞大臣,从江西、湖北、安徽、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省抽调军队近 2 万人,赶赴浙江作战。奕经一路游山玩水,需索地方,花天酒地。随员杨熙、联芳、阿彦达及侍卫容照等,“皆纨绔少年, 所至索供应,征歌舞,纵樗薄,揽威福”。②他们流连苏州多日不进,直到人言藉藉,言官弹劾,才离开苏州,于 1842 年 2 月到达绍兴。3 月 10 日,奕经为邀功请赏,企图侥幸取胜,在完全不了解敌情和未作认真准备的情况下, 分兵三路向宁波、镇海、定海进攻。英军早有准备,结果清军惨败而归。英军乘势攻陷慈溪,奕经则溃退杭州,从此不敢再战。

浙江战争失败后,道光帝无心再战,决意求和。他下令前线清军停止进攻,同时任命盛京将军耆英为钦差大臣,和已被革职的两江总督伊里布赶赴浙江,办理议和事宜。

清政府虽然转向妥协,但此时的英国侵略者却认为议和的时机未到,不足以“强迫中国政府签订一个令人满意的条约”,①决 定增派军队,按照原计划,攻打清政府的心腹要地——长江流域。5 月,英军退出宁波、镇海, 集中兵力攻陷江浙海防重镇乍浦。6 月,英军进入长江,直取吴淞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请两江总督牛鉴作后援,自己亲至炮台,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指挥守军猛烈还击。敌兵伤亡颇重,不敢正面突进,转攻东炮台。不料牛鉴临阵逃脱,致使炮台失守,陈化成腹背受敌,处于险境。陈化成坚守不退, 虽身负 7 处重伤,仍奋力杀敌,力竭殉国。吴淞炮台失守,宝山、上海相继

陷落。英军溯江西上,于 7 月下旬进攻镇江,但遇到了副都统海龄率领的守军的顽强抵抗。镇江保卫战打得异常激烈,中国军队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侵略分子柏纳德在《“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中说:“镇江府是满军认为一个坚强的据点⋯⋯他们难以忍受失败,不能容许这班来历不明而且可恶透顶的野蛮人来亵渎他们的家园,来践踏他们的土地,因而每一家房子里,都有它的殉难者”。“很多满兵直向我军的刺刀冲上前来。有的时候,满军冲到我军警卫哨来,将我方士兵捉住,然后抱起来一起跳下城墙去。”

②7 月 21 日,镇江失守,海龄在衙署自焚殉国。英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在镇江失陷当天,侵略军死亡 37 人,伤 128 人,失踪 3 人。入城后,英军大肆杀戮抢掠,镇江城顿成一片废墟。连侵略分子也不得不承认:“即使是心肠最硬、资格最老、以杀人越货为生的人,看到这种悲惨景象,也不能无动于衷的”。③

英军侵入长江后,道光帝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急忙催促耆英、伊里

① 《定海直隶厅志》,《鸦片战争》,第 4 册,第 382 页。

② 《夷艘入寇记》,《鸦片战争》,第 6 册,第 157 页。

①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 1 卷,第 331 页。

② 引自:《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 91—100 页。

③ 利洛:《英军在华作战末期记事》,见《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 164 页。

布速向英军求和。8 月初,英国军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耆英、伊里布先后赶到南京,向侵略者乞降。8 月 29 日,耆英、伊里布等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在英舰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此结束。

中英之间进行的鸦片战争,对于中国来说,是反侵略的正义的自卫战争。但是,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再加上清朝统治者的昏聩愚昧和所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等因素,尽管广大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也取得了某些局部的胜利,但却无法扭转整个战争的失败结局。这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最后失败的根本原因。从此,古老的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驱使下,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的漩涡之中,经历着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