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关条约》的订立与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始终没有勇气将战争进行到底,一直在谋求对日议和。早在 1894 年 9 月下旬,总理衙门就曾乞请英、俄、美、德、法五国进行联合调停,结果因列强各有打算而受挫。11 月,清政府又派天津海关总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携李鸿章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书信赴日议和。当时日军正进攻旅顺,气焰方盛,遂以其不符合交战国使者资格为由,拒绝接待。
1895 年 1 月 30 日,清政府议和代表张荫桓、邵友濂等到达日本广岛。日本虽同意清廷遣使求和,但并无和谈诚意,尤其是此时日军正围攻威海卫, 气焰极为嚣张。2 月 1 日,双方代表进行第一次会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故意无理刁难,以张、邵“全权不足”为由,拒绝谈判,并借
① 《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 31,25 页。
② 《清季外文史料》,光绪朝,卷 106,第 25 页。
口广岛为军事重地,将其逐往长崎。日本代表向清政府表示:如中国真正希望议和,就应派遣位高望重的人为议和代表,“爵位名望愈高,对谈判愈为有利。”明确提出:“恭亲王或李中堂者当此任务,最为适宜”。①张、邵被迫于 2 月 12 日归国,清政府的求和又一次受挫。
- 月中旬,清政府鉴于威海卫失守,渤海门户洞开的严重形势,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准备赴日求和。3 月上旬,辽东半岛的清军遭到惨败, 日本海陆军交乘,京畿危急。日本方面更是做出将派遣大军至京津一带进行直隶决战,攻占北京的战争姿态。清政府被迫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
②命其携儿子李经方及美国顾问科士达立即赴日议和。
- 月 20 日,李鸿章等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在日本的马关(今下关)春帆楼进行谈判。谈判之初,李鸿章提出一个节略,“要求在开始媾和谈判之前,首先议定休战事项”。①日本代表蛮横嚣张,提出必须由日军占领大沽、天津、山海关等的四项极为苛刻的停战条件。3 月 24 日,李鸿章在谈判后返回寓所途中,遭到日本暴徒小山丰太郎枪击受伤,各国舆论哗然。日方担心引起列强的干涉,遂同意在中国北方停战三周,但并不放松议和谈判中的讹诈。4 月 1 日,日方向李鸿章提出一个要价极高的和约底稿,扬言中国若不答应这些条件,日本将派数十艘运输船载大军至中国,“这样,北京之安危, 亦有不忍言者”,“中国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安然出入北京城门,亦不能保证”。②数日后,日方提出修改案,声称这些条款“实为尽头一着,中国或允或否,务于四日内告明”。③为迫使清政府尽快就范,日本调遣 20 余艘军舰故意绕经马关开赴大连,并约请英、德等国观战人员同往,制造一旦谈判破裂,将立即扩大军事行动的紧张气氛;同时进一步要挟李鸿章:“请阁下勿认为今日可侥幸得到日本允诺的媾和条件,至后日亦仍可得到允诺。”
④
李鸿章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于 1895 年 4 月 17 日与伊藤博文等签订了《马
关条约》。条约共 11 款,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二)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三)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四)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五)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日本据此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不但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狂潮。
条约规定的对日巨额赔款及利息,几乎相当于清政府 3 年财政收入的总和。这不但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迫使清政府向外国大借附加有苛刻条件的外债,使列强得以进一步从政治上和财政上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与此同时,日本利用从中国掠夺的这一巨额赔款,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及军事工业,使其迅速发展成为帝国主义强国,成为侵略我国的最主要国家。
①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25—126 页。
②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第 1 册,第 83 页。
①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47、131、151 页。
②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47、131、151 页。
③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 2 卷,第 289 页;
④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47、131、151 页。
条约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迫切需要。英、美、俄、德等国纷纷援引“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条款,争先恐后来华投资设厂。外国资本不但掠夺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榨取高额利润,而且利用关税特权,严重地排挤和摧残着中国的民族工业,阻碍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六天,即 4 月 23 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分别照会日本外务省,以《马关条约》某些条款“有害于中国首都安全和将来远东的永久和平”为口实,要求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并限 15 日内答复,否则三国海军将有所行动。与此同时,三国军舰游弋于日本海面,俄军 6 万余人集结海参崴,向日本施加压力。
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还辽,并不是它们突然变得对中国友善、同情起来,而是它们出于各自利益需要,为争夺中国而与日本发生的一次正面冲突。俄国在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后,一直觊觎着中国的东北地区。
中日战争期间,沙皇曾四次召开御前会议,研究中日战争形势及对策。沙俄的基本态度是“假使日本的要求相当温和,我们应采取以前的不干涉政策;假使其要求触犯我们的重要利益,则我们不能置之不理。”①1895 年 4
月上旬,俄国已获悉了日本的议和条件,财政大臣维特在 4 月 11 日的第四次御前会议上提出:俄国决“不能容许日本占领南满,⋯⋯如果有战争的必要, 我们就坚决行动”,“因为迟早我们一定会与日人发生冲突”。俄国若因干涉还辽而与日本发生战争,“我们就成为中国的救星”,清政府就“会同意用和平方式修改我们的国界”。①沙俄出于日后自己割占中国东北领土和向清政府索取政治、经济等特权的双重目的,于 4 月 17 日《马关条约》签订的当天,便正式邀请德、法两国政府进行联合干涉。
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迫切希望在中国扩张势力。德国政府认为, 参加干涉还辽可一箭双雕:一方面可从心怀感激的清政府那里割占一个侵略基地,另一方面又可借此将俄国的兵力和注意力引向东方,以减轻俄法同盟在欧洲对它的压力,使自己在争霸欧洲的角逐中处于有利地位。
法国为对付德国,长期与俄国结盟。参加俄国提出的联合干涉,既是巩固俄法同盟的需要,又可借此示惠于中国,从清政府那里索取新的利权。
日本对三国干涉还辽一事颇感震惊。长达九个月的甲午战争,已使日本军队疲惫不堪,财政和军用物资极端乏匮,“不仅对三国联合的海军无法应付,即单独对抗俄国舰队亦无把握”。②日本政府曾力图争取美、英等国进行反干涉。但美、英两国均不愿为此而与俄、德、法三国发生正面冲突,因而表示采取中立立场。
日本争取其它国家反干涉的外交努力失败后,采取了“对于俄、德、法三国虽全然让步,但对中国一步不让”③的基本方针。一方面向三国政府声明: “日本帝国政府根据俄、德、法三国政府之友谊忠告,约定抛弃辽东半岛之
① 《中日战争》,第 7 册,第 304 页。
① 张蓉福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 156—157 页。
②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58、165 页。
③ 陆奥宗光:《蹇蹇录》,第 158、165 页。
永久领有,”④另一方面压迫清政府必须批准并如期交换《马关条约》,以维护其既得利益。
俄、德、法三国见各自的目的已经达到,遂共同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 警告清政府:“换约一事,决不许有所迁延。”①5 月 8 日中日两国代表在烟台交换了《马关条约》的批准书。
日本虽声明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但却于 7 月 19 日向三国提出由清政府偿付库平银五千万两作为“赎辽费”的要求。俄国为加强对清政府的影响, 竭力表示办事“公正”,主张减半。经过多次磋商,“赎辽费”定为三千万两。11 月 8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林董在北京正式签订《中日辽南条约》, 又叫《交还奉天省南边地方中日条约》,条约规定: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清政府偿付日本库平银三千万两作为“酬报”;交款后三个月内日本从辽东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