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辛亥革命与清政府的覆亡 第一节 20 世纪初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一 帝国主义侵略的新态势
从总体的发展态势上看,《辛丑条约》订立后,帝国主义的对华侵略改变了以往公开倡言瓜分和采取军事入侵咄咄逼人的方式,转而鼓吹“保存主义”和推行较为“温和”的“以华治华”的政策,即通过利用清政府作为自己统治中国驯服的工具,加紧对中国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所以,20 世纪初年,中国面临帝国主义侵略的新形势,民族危机深化了。
1902 年 9 月,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通商航行条约》,其中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英商可以加入中国股份公司;扩大内河航行权,整顿长江水道和增开商埠。次年, 美、日也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同样的条约,获得了同等的侵略权益。这些新的侵略权益,大大方便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掠夺。
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掠夺,首重铁路修筑权。因为据此不仅可以扩大在华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而且可以对铁路沿线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渗透,从而不断伸展其势力范围,有效地将整个中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西方学者曾一再指出:“使任何地域转化为殖民地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修筑铁路,⋯⋯正是基于这个理由,从 19 世纪的后半期至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各国都热心地来从事中国铁路的建筑事业。”①其实,当时日本的《朝日新闻》也并不隐晦这一点,它说:“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他之兵权、商权、矿权、交通权,左之右之,存之亡之,操纵于铁路两轨,莫敢谁何。故夫铁道者,犹人之血管机关也,死生存亡系之。有铁路权,即有一切权; 有一切权,则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这是在无形中“亡人国”、“分人土”的绝妙方法。②帝国主义对中国铁路的掠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久便开始了,进入 20 世纪初年,则达到了高潮。1901
到 1909 年间,它们修筑了粤汉、道清、正太、滇越、安奉、沪宁、潮汕、京
绥、陇海、广九、沪杭甬、南浔、津浦、吉长共 14 条铁路干线。加上此前已
修筑的吴淞、京奉、台湾、东清、东清铁路南满州支路、京汉、胶济 7 条铁
路,共达 21 条。这是已成的铁路,此外还有未成的铁路 11 条。迄 1911 年,
在中国土地上共修筑铁路 9618.1 里,其中帝国主义控制的铁路达 8952.48 里,占全长的 94.1%。而中国自主的铁路仅有 665.62 里,占全长的 6.9%。
③帝国主义攫取的铁路修筑权,实际包括投资、筑路、经营、管理、收益分配
等各项权利;同时还常常可以曲解不平等条约和各种合同条款的规定,任意侵夺沿路的开矿、伐林、征收税捐等等铁路以外的权益。所以铁路成了它们掠夺中国经济的重要工具。这也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间围绕着路权问题,争夺日益激烈的原因了。
帝国主义掠夺的另一重点,是采矿权。 1902 年中英《通商条约》曾规
① 转引自陈晖《中国铁道问题》, 1955 年版,第 11 页。
②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 2 册,第 684 页。
③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190 页。
定,清政府“应招徕华洋资本兴办矿业”。其后的中美、中葡商约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地方开办矿务”。正是以这些不平等条约为依据,各国竞相在华掀起掠夺矿权的浪潮。据统计,1895 到 1911 年间签订的帝国主义掠夺中国矿权的约章共有 41 项,其中 1901 年后签订的占 27 项。约章期限短者一般为二、三十年,长者竟达五、六十年。所涉矿区,遍布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福建、浙江、安徽、山东、直隶、热河、奉天、吉林、黑龙江、西藏等全国十几个省区。例如,英、法夺得云南七府各种矿开采权;英国还夺得安徽、铜陵等六处、四川乐山等八州县以及奉天、直隶、西藏等多处的煤、铁、金、石油各矿的开采权;俄国夺得黑龙江、吉林境内中东路沿线 30 里的煤矿及西藏的煤、铜、铁各矿的开采权。到辛亥革命前,
帝国主义在华已开采的矿区共有 34 处,准备开采的矿区共有 25 处。前者资
本额达 4100 余万元,后者达 8200 多万元。二者合计,共 59 处,资本总额为
1.2 亿多元。而同期中国自办的新式矿区 89 处,资本总额仅 2200 多万元。① 可见中国矿业为外资所压倒。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在已夺得采矿权的地区, 极力限制和排斥华人设矿。1902 年,《中俄黑龙江煤矿条约》规定:在东清铁路两侧 30 里内的煤矿,归俄人开采;30 里以外的煤矿,包括华人在内, 任何人欲开采,须先和东清铁路公司商议,若后者也想开采,则拥有优先权。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由俄国垄断黑龙江全省的煤矿开采权。1904 年,德国公使照会中国外务部,要求议定矿务续章四款,其中也竟然提出:在胶济铁路附近 30 里内,中国人已开之矿只可用土法开采,不得用机器;在德人开矿的15 里内,各华矿一律停止开采。②
进入 20 世纪后,帝国主义掠夺性的对华贸易和资本输出,也获恶性膨
胀。1901 至 1911 年,它们强迫清政府新开对外通商口岸 37 处,加上此前已
开放的 45 处,总数共达 82 处。通过这些众多的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大量倾销其过剩的产品,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巨额入超。1903 年外国进口商品总额为
4.83 亿多元,但同年中国土货出口总额仅为 3.47 亿余元,入超高达一亿多元。①1896 至 1900 年,帝国主义在华开办的工矿企业 29 家;1901 到 1911 年,新增 91 家,较前增加了两倍多。据另一统计资料,1894 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为 1.09 亿元,但 1914 年却增至 9.615 亿元。②外资在华榨取了高额利润。1903 年外人在华企业盈余就高达 2490 万元。如果加上同年外债赔款本利 6890 万元和上述同年外贸入超一亿多元,那么仅此三项,1903 年一年帝国主义就从中国掠走银元约两亿元。③可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但问题又非止于此,由于外资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且占据优势,帝国主义实际上又控制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命脉。例如,在辛亥革命前,它们已垄断了中国生铁生产的 100%(1910 年)、内外河航运的 84.4%(1907 年)、③铁路的 93.1%(1911 年)、煤矿的 76.3%(1911 年)。④此外,继英、德、日、俄在华设立银行之后,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
①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2 辑,上册,第 140—147 页;下册,第 870—877 页。
② 同上,上册,第 32、30 页。
① ③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86—88 页。
②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90 年,第 529 页。
③ 《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 127、221 页。
④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2 辑,上册,第 402 页。
华比银行、荷兰银行等也纷纷在中国开设。到 1913 年,各国在华共设 21 家
银行和 101 个分行。这些银行是列强对华输出资本的重要工具。它们借助投资、贷款、发行纸币等手段,控制了中国的工矿、交通和金融业,以及海关、常关和盐课,从而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使中国陷入百业凋弊、国衰民穷的悲惨境地。“经济既尽,国家随亡,于是分割土地以为殖民地,中国完结矣!”①严酷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庚子之役后帝国主义所以仍保留清政府,并倡言“保存主义”, 不是强盗突发善心,只不过是改行其“灭人国”的新法而已。这即是借用通商、筑路、开矿等所谓”文明之手法”,行无形瓜分,其于中国为祸尤烈。1903 年《湖北学生界》第 3 期上有人撰文尖锐地指出:“今外人之对我中国, 曰势力范围,曰特别利益,为各国独营之政策;曰商务,曰开矿筑路,曰内河航行,为各国公同之政策。美其名曰交通利益,输入文明。从表面观之, 一似平和无事,依然锦绣之山河,而不知夺我主权、灰我民气之狡谋,其毒不知儿千万倍于枪林弹雨也。夫岂必待屠鼎、易器、改正朔、易服色而始谓之亡国哉”?“无形之瓜分,更惨于有形之瓜分,而外人遂亡我四万万同胞于此保全领土、开放门户政策之下”。帝国主义侵华的“文明之手法”,未能瞒过中国人民的眼睛,所以进入 20 世纪初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不是走向低潮,而是走向更高的阶段。
当然,《辛丑条约》的订立和帝国主义侵华的态势发生上述的变化,既没有消除其彼此间的激烈争夺,也不意味着它们全然放弃了对中国发动军事侵略的企图。此期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日俄战争和英国入侵西藏,就是两个突出的事例。
沙俄在义和团运动期间,趁机占领了我国东北全境。《辛丑条约》签订后,仍拒不撤兵。1902 年 4 月订立的《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规定,俄军在一年半内分三期撤出。但到 1903 年 10 月第三期届满,俄军非但不撤,且增兵重新占据奉天省城,命令各家各户悬挂俄国国旗。其妄图变我国东北为“黄俄罗斯”的野心,昭然若揭。但这便与同样觊觎我国东北领土的日本的侵略政策发生了严重冲突。英国为沙俄宿敌,美国也不愿沙俄独占东北的权益, 二者支持日本与俄国抗衡。
1904 年 2 月 6 日,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由是爆发。这是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但清政府却置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竟划辽河以东为“交战区”,宣称“彼此均系友邦”,当信守“局外中立”,完全暴露了它无耻卖国的嘴脸。日、俄双方在海上和陆上展开了历时一年多的激烈火并。在旅顺口附近进行的多次海战中,俄国舰队受重创。同一时间,日本陆军一路自新义州攻入中国境内,进逼辽阳;一路从貔子窝登陆,攻占金州、营口,切断了俄军主力与旅顺口及海上之间的联系。1905 年 1 月,旅顺口俄军投降。2、3 月间,双方集结 60 万兵力在沈阳展开大会战。俄军败绩,日军进占开源、铁岭。沙俄为挽回败局,由欧洲调舰队东来,结果 5 月间在对马海峡全军复没。同年 9 月 5 日, 在美国调停下,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其中规定,俄国将租自中国的旅顺口和大连湾、长春至旅顺口的铁路及其他有关的权益全部“转让” 给日本。12 月,日本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① 铁崖:《敬告全蜀》,《四川》第 1 号。
清政府除承认《朴茨茅斯条约》有关中国的条款外,还同意增开长春、吉林、哈尔滨等 16 处商埠,在营口、安东、沈阳等地划定日本租界等特权。从此, 沙俄势力退守东北北部,南部则归日本势力控制。
英俄两国皆欲染指我国西藏地区。1903 年 8 月,英国利用日俄交恶,派遣侵略军攻入西藏。次年 8 月复侵入拉萨。但遭到了西藏军民的抵抗和全中国人民的反对,其分割我国领土西藏的阴谋未能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