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洪宪帝制与护国运动

袁世凯虽实成为终身总统,但他还不满足,想恢复帝制,当皇帝。

英、美、德、俄、日等国为了加强袁世凯的统治,扩大各自在华的侵略权益,也都先后怂恿袁称帝。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美等西方列强陷入欧战,无暇东顾,于是日本便企图乘机独占中国。它借口对德宣战,派兵在中国的山东半岛登陆,夺得了德国在山东的侵略地位。接着,便于 1915 年 1 月 18 日向袁世凯秘密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对袁说:“若开诚交涉,则日本希望贵大总统再高升一步。”①露骨地暗示,只要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就可以支持他称帝。 “二十一条”分为 5 号,其主要内容:第 1 号,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

在山东所享有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第 2 号,中国延长日本租借旅顺、大

连及南满、安奉两铁路的期限为 99 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

权利;第 3 号,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附近矿山未经公司同意,不准他人开

采;第 4 号,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与他国;第 5 号,中国中央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日本在武昌到九江、南昌至杭州、潮洲间有铁路修筑权;在福建有投资修建铁路与开矿的优先权,等等。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目的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是显而易见的;但袁世凯称帝心切,急于争取日本的支持,不惜卖国求荣。他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与日本公使秘密谈判。经过数月交涉,日本以最后通谍方式,迫使袁世凯于 5 月 9 日接受了除

第 5 号外的全部要求。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和袁世凯政府签约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在全国人民中激起了强烈的愤慨。各地各阶层的群众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抵制日货,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运动,并愤怒遣责袁世凯的无耻卖国。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行。

袁世凯在接受“二十一条”,获得日本支持后,便自以为万无一失,开

①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第 290 页。

始放手推进帝制活动。

1915 年 8 月,首先由袁的洋顾问古德诺(美)和有贺长雄(日)出面, 先后发表《新约法论》、《共和与君主论》等文章,诬蔑中国人民知识低下, “无研究政治之能力”,说什么中国实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 较共和制为宜”。①甚至公然鼓吹,中国应由袁世凯作皇帝,统揽大权。

紧接着,袁的亲信杨度②纠合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等人组织“筹安会”,以“研究共和政治得失”为名,公开倡言复辟帝制,正式拉开了帝制丑剧的序幕。筹安会先是通电各省派代表到京讨论国体问题,后又改为以各省旅京人士组成各地公民请愿团,由筹安会统一代草请愿书,径直向参议院要求“变更国体”。袁的另一员干将梁士诒,后来居上,于 9 月

19 日成立“全国请愿联合会”,主张以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以加快帝制进程。10 月 2 日,参议院议决由“国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国体”。随后, 袁氏党徒便操纵各地的“国体投票”。11 月 20 日,全国各省区投票结束, 一致“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皇帝。12 月 11 日,参政院又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名义上“总推戴书”。袁世凯故作姿态,“谦让”一番之后, 于次日宣布接受“民意”,承认帝位。13 日,受百官朝贺,大加封赏。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下令改 1916 年为中华民国洪宪元年,元旦举行登极大典。复辟帝制的丑剧,至是达到高潮。

袁世凯完全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复辟帝制丑剧刚登场,他便陷入了全国人民愤怒声讨的汪洋大海之中。一场具有全国规模的讨袁运动迅速兴起。

最早举起讨袁旗帜的是孙中山为代表的少数资产阶级革命派。“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到日本的孙中山,“不以挫抑而灰心,不以失败而退怯”①,于1914 年 7 月 8 日另组织中华革命党,宣布“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 “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②继续进行武装斗争。他重新举起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旗帜。但是,中华革命党认为民族主义已经完成,没有提出反帝的纲领。在组织上,为避免过去革命党内部良莠不齐、涣散无力的弊端,孙中山规定了严格的入党条件和纪律,但却陷于严重的宗派主义。他将党员按参加时间先后,分为首义、协助、普通三类,规定在政治上各有不同的待遇,这使中华革命党脱离了广大群众。

袁世凯称帝时,中华革命党是资产阶级各派中反袁斗争最坚决的力量, 曾在上海、广东、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山东、陕西、湖北、东北等地发动武装起义。但由于它未能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和缺乏群众基础,这些起义成了单纯的军事冒险。中华革命党未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它也没有取得这场讨袁运动的领导权。以黄兴为首的部分国民党人组成“欧事研究会”,此期也进行了反袁斗争,但在群众中的影响更为有限。

以梁启超为首的进步党,先是袁世凯的追随者,后来遭到袁的遗弃。他

①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第 171—172 页。

② 杨度(1874—1931),字皙子,湖南湘潭人。早年留学日本,主张君主立宪。辛亥后,追随袁世凯组织筹安会,策划复辟帝制。后来倾向革命。1927 年李大钊被捕,曾奔走营救。晚年居上海。1929 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

① 《致黄兴书》,《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110 页。

② 《中华革命党总章》,见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第 161 页。

们看到了袁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早晚必将垮台,也注意到了中华革命党已在西南等地策动反袁,深恐自己在即将发生的变局中落伍、被动。梁在一封信中说:“当此普天同愤之时,我若不自树立,恐将有煽而用之假以张义声者, 我为牛后,何以自存?”③由是决心转向反袁,争取这场讨袁斗争的领导权。

筹安会成立后,梁启超便与其学生蔡锷密商反袁,决定分头并进,文字鼓吹与武力讨袁双管齐下。1915 年 8 月 20 日,梁拒绝袁 20 万元的收买,毅然在《大中华》杂志发表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指斥筹安会鼓吹帝制乃“阴谋家之所为”,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 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是文传诵一时,对动员人们起来反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武力讨袁则由蔡锷主持。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曾留学日本学军事,是具有民主思想的爱国将领。武昌起义后, 策动云南独立,被推为云南都督。他既不参加国民党,也未参加进步党,但在思想上与梁启超接近。袁氏复辟帝制,蔡锷极为愤慨。11 月 7 日,在梁的帮助下,他设计摆脱袁的监视,绕道日本,潜回云南。是时,云南的部分军官和士兵,在中华革命党人吕志伊和原国民党将领李烈钧等人的策动下,正酝酿起兵讨袁。蔡锷到来后进一步协调了各派力量。12 月 25 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成护国军政府,以唐继尧为都督。随即组织讨袁护国军,分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护国战争全面爆发。

护国军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进展迅速。1916 年 1 月 26 日,护国军入贵阳,次日贵州宣布独立。同时,蔡锷率部入川,夺取沪州、叙府等地,全川为之震动。李烈钧部也在广西得手,并开始向粤、赣挺进。护国战争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3—5 月,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相继独立。5 月初,滇、黔、粤、桂四省在广东肇庆共组军务院, 以为西南“临时政府”,指挥全国军事,与洪宪政权对峙。军务院以唐继尧、岑春煊为正副抚军长,以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此外,中华革命党还在福建、山东、安徽、奉天等未独立各省,不断策动武装起义。讨袁斗争已成燎原大火,袁氏陷于四面楚歌。

随着形势的变化,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态度也有了变化。日本见袁世凯的统治已不稳固,难以保护自己的在华利益,开始加紧与反袁势力联络,物色新的代理人。它几次邀同英、俄等国就帝制问题向袁提出警告。1916 年初, 日本拒绝接待袁派往乞援的特使,并表示不承认洪宪王朝。这对袁世凯是一沉重的打击。袁的亲信也开始离心离德,各谋出路。段祺瑞托病退隐西山, 借观风向;坐镇南京的冯国璋,密电江西、浙江、山东、湖南等省将军联名发动其他未独立的各省,共同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乘机逼其交出权力。密电被转到袁的手中。袁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被迫于 3 月 22 日宣布取消帝制,

废除“洪宪”年号。袁的 83 天皇帝梦,至此破灭。

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却还想当总统。但是,全国人民已不容许他继续窃踞总统位置。西南各省组成的广东肇庆军务院发表宣言,不承认袁为总统, 宣布继续进行讨袁战争。孙中山在《讨袁宣言》中号召“除恶务尽”,指出

③ 《致藉亮侪等书》,《饮冰室专集》(33),第 28 页。

“保持民国,不徒以去袁为毕事”,“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① 海外华侨也纷纷通电,要求审判袁世凯。

袁还企图作垂死挣扎。5 月底,袁自认最可靠的亲信四川将军陈宦、湖南将军汤芗络,也先后宣布独立。这使他真正成了孤家寡人,陷入绝望。6 月 6 日,袁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

袁世凯复辟帝制,逆历史潮流而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是不可避免的。

护国运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运动。参加讨袁的各派政治势力,无论其抱有怎样的动机,都不能不以恢复民国、拥护民主共和制度号召人心。这说明辛亥革命推动的民主思潮,在整个护国运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护国运动只是恢复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形式,中国社会并未因此摆脱北洋军阀专制独裁的黑暗政治。

① 《孙中山选集》(第 2 版),第 111、 1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