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民众反侵略斗争的继续

英国侵略者虽然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屈服,但是却未能摧垮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在战后的几年中,广州、厦门、福州、上海等地接连爆发大小不等的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其中尤以广州人民的斗争最激烈, 规模也最大。

经过鸦片战争的劫难,广州人民对英军的暴虐无不切齿痛恨,但又不满官府的软弱无能,因此决心以自己的力量继续坚持反侵略斗争。“社学”成为发动、领导民众进行抗英斗争的重要组织形式。所谓“社学”,又称“义

① 王韬:《瀛堧杂志》,卷 1,光绪元年刻本,第 8 页。

学”、“书院”,形成于明初,沿至清代,原为民间学人、绅耆进行学术交流、道德教育的组织。清代中叶后逐渐变为地主绅士兴办团练维持地方治安的团体。鸦片战争爆发后,各阶层人民普遍参加了抗英斗争,社学就成为团结和组织乡勇进行抗英武装斗争的合法形式。1841 年夏,三元里抗英斗争结束不久,广州人民就在广州北郊石井设立升平社学。随后,东北各乡建立起东平社学,城南建立起南平社学,河南成立了隆平社学,广州城里也出现了城厢社学。继广州之后,在南海、番禺、从化、花县、增城等地,也都组织起名目不同的社学,动员的民众多达数十万人。参加社学的基本群众是农民, 其次是手工业工人和店员,还有不少爱国士绅。他们“踵寓兵于农之法”, “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①这些社学组织并无统一的领导机构, 只是在抵御外侮、保卫家乡的共同目标下,相互联络,守望相助。1842—1849 年间,广州人民在社学组织领导下掀起了一系列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

1842 年 11 月,广州城内的明伦堂贴出了《全粤义士义民公檄》,揭露英国侵略者侵华罪行,呼吁民众起来抗英。12 月初,广州民众烧毁“夷楼”。1844 年 5 月,英国侵略者企图在广州强租河南地区,当地民众 3000 余人于 5

月 23 日集会抗议,阻止了侵略者的行动。此后不久便发生了规模更大的反入城斗争。本来,外商来广州贸易一向住在城外珠江畔的洋馆,《南京条约》也未允许英人进入广州城。但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侵略者硬要进入广州城,多次交涉,均未得逞。1846 年 1 月,英国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德庇时率兵船直闯珠江,胁迫两广总督耆英和广东巡抚黄恩彤发布告示,准许英人进入广州城,并派广州知府刘浔与英人密商入城日期。告示贴出后,立即被群众撕毁。民众在社学的组织下张贴揭帖,痛斥官吏误国殃民,约定“洋人入城之日,闭城起事”。①1 月 14 日,数千民众冲入刘浔府署,烧毁了他的公服朝珠,吓得他从后院翻墙逃走。德庇时见众怒难犯,只好暂时放弃入城的打算,退回香港。1847 年 4 月,英国侵略者以几名英人遭到石块袭击为借口,出动 20 余艘舰船,1000 多名军队,再次闯入珠江,炮击广州城,提出包括进城在内的 7 项要求。畏敌如虎的耆英与英国秘密谈判,约定两年后允许入城。次年,徐广缙继任两广总督。1849 年春,英国新任驻华公使文翰乘兵船开进省河,要求履行两年前耆英准允英人入城的密约。徐广缙在英国的威胁面前举棋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广州民众紧急动员起来,严阵以待。徐广缙亲至英船谈判,省河两岸群众环列示威,以壮声势。徐婉言拒绝了英人的要求。这时社学已经组织起 10 万人的团练义勇,从 2 月到 4 月每晚操练游行,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文翰慑于广州民众的反抗威力,不敢轻举妄动, 被迫放弃了入城要求。

广州人民万众一心,挫败了侵略者强行入城的计划,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受辱的斗争精神,也使西方侵略者再次看到中国民众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文翰在给其上司的报告中不得不承认:“我绝对认为附近民众和团勇会坚决抵抗我们入城,结果使我们非用极大的武力不能达到目的,因为他们的抵抗力量比 1841 年第一次抵抗时要强得多”。①

① 《创建西湖社学碑记》,《近代史资料》,1956 年第 2 期,第 83 页。

① 夏燮:《中西纪事》,卷 13,第 2 页。

① 引自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 1 卷,第 9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