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编练新式海陆军

洋务派主张“自强以练兵为要”。他们把编练新式海陆军、建立新的防务体系,作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点。

练兵始自京营八旗。清廷对湘淮军的迅速崛起已有尾大不掉之虞,自然首先以北京地区为练兵重点。1861 年底,俄国赠送给清政府的第一批洋枪运抵恰克图,京营八旗想派少数官兵前往,向俄国人学习演放之法,但终因英、法等国的反对而作罢。次年,首批八旗京兵赴天津接受西法训练。不久,西法训练推广到沿江沿海的八旗和绿营,内地一些省份也有雇洋人练兵者,但规模较小,且旋练旋辍。1864 年,总理神机营事务的奕譞等在北京设立“威远”队,练习洋枪洋炮及“洋人阵式”。1866 年,总理衙门大臣奕等在直隶选练 6 军,共 1.5 万人,称为“练军”。

清廷虽有“强干弱枝”之意,但不能抑制湘淮军使用洋枪洋炮,就在清廷选练八旗绿营之时,湘淮军也开始大量改用洋枪洋炮。湘军早在 50 年代就开始从香港购买洋炮,但是“湘军旧将狃于成见,不以洋人后膛枪炮为然, 无论如何开导,终不见信”①,因此发展的并不快。淮军自 1862 年到上海后

开始装备洋枪洋炮,雇用洋人担任各营教习,发展很快,至 1865 年就由原来

的 6000 余人增至 5 万余人,其中洋枪三四万杆,炮队 4 营,成为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军队。左宗棠所部湘军也在进入浙江后开始装备洋枪,1867年进军西北后,军中的洋枪比例增加到 6 成。

清军走向近代化的最初动机有镇压农民起义和对外御侮两个方面,它确实加速了农民起义的失败,但在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方面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后来左宗棠能迅速平息阿古柏叛乱,冯子材能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原因除了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士气旺盛以及战略战术运用得当外,装备了洋枪洋炮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清政府整顿海防、筹设新式海军始于 70 年代。

中国本无海军,只有使用木质帆船的水师,任务是“防守海口,缉捕海盗”①。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犯广东,先进的大炮船舰教训了清朝统治者, “始有购舰外洋以辅水军之议”。林则徐曾购买美国商船加以改装,运用于实战。50 年代太平天国兴起并迅速占领了长江中下游,水师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上海地方官员曾多次雇用外国轮船协助清军防守,以后还购买过两艘外国轮船,雇用外国炮勇和水手协助操作。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清政

① 《光绪十五年二月二十八日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奏》,《洋务运动》第 6 册,第 250 页。

① 《清史稿》兵志六,中华书局版,第 3981 页。

府把建立新式海军提上了议事日程。1861 年夏,奕等人“奏请饬下曾国藩等购买外国船炮”。

英国企图控制中国新式海军,便由公使普鲁斯极力向清政府推荐,由代理总税务司赫德经手向英国订造新船。赫德随即致函正在英国休养的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委托他在英国购买船舰。1863 年 5 月,李泰国与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率所购 8 艘舰船抵华,但却提出:清政府必须允许阿思本做中国新式海军“总统”,中国的所有新式舰船均归阿思本“一律管辖调度”;“凡朝廷一切谕阿思本文件,均由李泰国转行谕知”,“如有阿思本不能照办之事,则李泰国未便转谕”。②不仅如此,还蛮横地提出,清政府出钱购买的舰船是“外国水师”,要悬挂外国样式旗号,任用外国人,中国官员无权过问。这些无理要求激起了总理衙门的强烈不满,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纷纷上奏, 表示坚决反对。最后舰队被遣散,英国控制中国第一支新式海军的阴谋没有得逞。但清政府因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空耗了白银 89.2 万两。

经过阿思本舰队事件的教训,洋务派便急谋自造船舰。至 70 年代,已经建立起主要由福州船政局自造舰只装备起来的中国第一支新式海军舰队—— 福建水师。

1874 年,日本派兵侵略台湾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极大震动,他们意识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①,不能不为筹防。11 月 5 日,清廷就总理衙门所上《海防亟宜切筹折》发布上谕,令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及左宗棠详细筹议。经过半年多的讨论,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终于达成共识,确立了加强海防的方针,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每年从海关税、厘金项下拨解经费。至 1894 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清政府已拥有船舰六七十艘,分别建成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

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都是早在 60 年代就筹建了,但发展缓慢,多系中小

型舰只,缺乏战斗力。福建水师在 1884 年的中法之战中几乎全军覆灭,11

艘船舰被毁 9 艘,战后仅增加 2 艘,难以成军。

南洋水师归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统辖,最初由沈葆桢一手擘划。1879 年沈葆桢病逝,左宗棠、曾国荃、刘坤一先后任两江总督,南洋水师一直由湘系控制。舰船多是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的产品,少数购自外洋。舰队中有 5 艘巡洋舰。实力在北洋水师之下,却在福建水师、广东水师之上。

北洋水师规模最大,实力最强。这是因为清廷出于拱卫京师的考虑,从一开始就把海军建设的重点放到了北洋。自 1875 年筹办至 1895 年被歼,北洋水师一直由李鸿章控制,其兴衰与淮系集团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北洋水师的舰船大部分购自外国,1888 年正式成军,共有大小舰船 20 余艘,其中铁甲舰 2 艘,还有巡洋舰、鱼雷艇等比较先进的舰只。旅顺口和威海卫是李

鸿章着意修建的两个主要的海军基地。 1888 年以后北洋舰队不再添购舰只,1891 年以后又停止购买枪炮弹药,海防经费被慈禧挪用修建颐和园。

1885 年,清政府总结中法战争的教训,认为“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果水师得力,互相应援,何至处处牵制。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①是年 10 月,遂在北京成立海军衙门,由醇亲

② 《海防档》甲,购买船炮(一),第 158—159 页。

①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 99,第 32 页。

① 《光绪十一年五月初九日上谕》,《洋务运动》第 2 册,第 560 页。

王奕劻任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譞、李鸿章任会办,善庆和曾纪泽为帮办, 意在统一各支海军的指挥权。

洋务派在创办新式海军的过程中,还在沿海各省口岸先后修建了近代化的炮台、船坞和港口。其中重要的有旅顺口、大连湾、大沽、烟台、威海卫、吴淞口、马尾、广东黄埔等。旅顺口的炮台、船坞最先进,装备最好。

洋务派大力筹设新式海军时,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已基本平息。所以洋务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抵御来自海上的侵略者。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中同外来侵略者进行过战斗,说明了它们的御侮性质。但是,这两支舰队都先后被侵略者歼灭了,这是由清王朝的腐朽统治造成的,它不可能把新式海军建设成一支真正有效的抵御外侮的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