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小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目标体系

为了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需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照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对素质教育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其特征,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适应 21 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达到这样的质量规格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即素质教育总目标、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学生身心素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目标。

  1.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就是为学生奠定素质发展的基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这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要求是:

具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有热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同学、尊老爱幼、诚实、正直、勇敢、勤劳、俭朴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道德评价、道德分析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能扎实地完成各科教学大纲要求的学习任务,具有阅读、表达、计算、绘画、书法等基本能力和观察、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体格健壮,生理机能符合年龄特点,运动技能达标,具有体育锻炼、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具有热情、正确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社会公益劳动和基本劳动技能,以及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具有初步的、健康的审美观、艺术兴趣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分辨善、恶、美、丑。

  1. 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各科的教育功能,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达到教书育人的统一;创设以学生为主体、选择和探究的学习情境;优化各科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产生愉悦学习的心理体验;坚持基本功

(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做到授知与育能的结合。

  1. 心理素质教育目标,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求知欲和较广泛的兴趣,能承受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了解初步的心理保健常识,性格活泼,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积极参加适宜的、有益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