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
1957 年,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首先上天,美国朝野舆论大哗,惊呼美国科学技术落后了。追究原因,认为是普通教育数理课程水平低,没有培养出尖子人才。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世界科技先进大国地位,必须在教育领域急起直追。于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陆续成立了若干课程改革组织,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
1959 年 9 月,美国全国科学院在伍兹霍尔召开了讨论中小学自然科学教改会议,与会者多是参与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数理学科教授、专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担任大会主席,做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 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三个问题,即“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
在回答“教什么”的问题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指的是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以及研究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方法。
为什么要教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学生掌握了基本结构之后,有利于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知识的迁移,并且还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布鲁纳对于“什么时候教”,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从而认为早期教学是可能的。
他提出这个假设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从儿童的智慧发展看,早期学习是可能的。因为儿童的大脑在两岁以后就已完成了它的成长过程。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因此,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表现那门学科的结构。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儿童就能早期学习科学知识。
第二个理由是学科结构可以随教学阶段而变化。科学知识可以有低级形
式,也可以有高级形式。无论低级形式还是高级形式,都可以组成学科结构。因此,教材的体系应该是螺旋式编排。
布鲁纳对“怎样教”的回答是采用发现法。布鲁纳认为,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就是教师提出课题和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及教学物质条件(如化学实验设备),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做实验,从而得出结论,发现新的事物。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关心学习过程甚于关心学习的结果,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励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并且在发现活动中学习探索未知事物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曾经风靡一时,对当时世界范围的理科课程改革运动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按照这个理论编制的课程教材,如 PSSC 物理、CBA 化学等,几乎都失败了。使用这些教材的学校,并未培养出更多的尖子人才,反而是选修自然科学课程的学生比过去更少了。原因是布鲁纳在教育目的上片面强调了知识和智力,片面强调了尖子人才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的需求,加之他对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估计过高,三个“任何”的论断过于武断,适宜于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科知识结构没有客观标准,教材编辑人员难于掌握,结果导致新编教材普遍偏深、偏难,过于抽象, 过分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实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学生普遍不适应,教学效果很差。
但是在时隔 30 年之后对这个理论重新加以研究,发现它仍有可取之处。首先,它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利于精选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习效率,是适应当今科学知识猛增挑战的一种可贵的努力。其次,强调适应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来选择教学内容,用螺旋式提高的方式来设计教材体系,对课程教材编制有指导意义。第三,教学上主张激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 并提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方法——发现法。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对于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