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化学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制 一 化学基础理论在化学教材中的作用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指的是化学概念、原理、定律、学说等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知识。50 年代以前的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主,理论知识甚少,程度不高,所以属于描述化学性质。自 50 年代末布鲁纳倡导结构主义课程论以来,中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知识大大加强,成了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在衡量一本化学教材的程度高低,主要就是看它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现代的化学教材为什么要加强理论?因为它在教材中可以起到统率和制约全局的作用。

首先,基础理论作为一种背景知识,可以影响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观察的态度。一个学生如果毫无化学理论知识,面对某种化学实验现象,他会熟视无睹,不感兴趣。如他的认知结构中储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且这个实验现象与他已知的理论知识之间有联系,他就会兴趣盎然地去观察它,研究它。而这种对实验认真的观察,仔细的分析,正是学好化学的前提。

其次,基础理论可以加深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的理解。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理论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使他们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学习不只停留在描述性的水平上,而能比较深入地认识到这些事实现象的本质,从而预见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发生化学反应的趋势,解释产生某些事实和现象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较大地提高化学学习的质量。

第三,基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化学理论是揭露化学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学生掌握了理论,了解了化学事实、现象的内在联系,就能触类旁通,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根据一些典型元素的性质,初步推断其他元素的性质。

第四,基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使之便于记忆和检索。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些杂乱无章、毫无联系的信息是难于记忆的。而经过系统化、有密切联系的信息记忆效率就高得多。化学所研究的元素化合物,其种类十分繁杂,关于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的信息, 更是多得无法记忆。当学生学习了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理论,掌握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之后,就可以把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连成知识链和知识的网络;学生学了其他理论,同样也能把有关知识构建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学生利用这些网络,根据知识的相互关系,就比较容易记忆和检索了。

第五,学习基础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理论是从事实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学习理论,势必要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运用理论去解释化学现象、解决化学问题,又必须对化学现象、化学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化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在研究原子分子中旧化学键的破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过程。原子、分子、电子都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必须运用想象才能把握。因此,研究化学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第六,学习理论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理论知识能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增长能力,从而有利于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成功。再则,理论知识均有一定的难度,当学生克服困难,掌握了理论,并且能够应用,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