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STS 与化学课程

前面介绍西方国家开设的 STS 课程,大多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的课程, 它们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土壤等学科,这里只讨论与化学学科有关的课程。1.课程的选材目前许多人都同意 STS 的教育思想,都同意理科课程应该密切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具体谈到课程的选材和体系设计时,就产生了分歧,主要表现为两种主张。

  1. 课程选材以社会问题为主,以化学理论概念为辅,如美国的《社会中的化学》和英国的索尔特(Salter)化学课程就是这样。索尔特化学课程共有 16 个单元,它们是:衣着;饮料;食物;金属;取暖;运输化学品; 建筑;食物制造;农业;保洁;矿物;塑料;燃烧和化学键;今天和明天的能源;抵抗疾病;用电和发电。一些必要的化学理论概念居于辅助的地位。笔者认为,这样选材的优点是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是不能保证学生学到系统的双基。

  2. 课程选材以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加强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这实质上就是学科中心课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模式。不同课

程联系实际的范围有宽有窄,程度有深有浅,但“实际”总是处于辅助的地位。目前大多数化学教材均属于此类。笔者认为,这样的教材内容比较全面, 既能保证双基的学习,又能联系社会实际,比较符合中学化学的教学目的。

2.课程的体系

跟两种互相对立的选材方式相关,有两种互相对立的体系设计。

  1. 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理论概念穿插于其中来编排。如《社会中的化学》、索尔特化学课程就是这样的体系。这种体系的模式为:

四 STS 与化学课程 - 图1

这种体系的实质是“实际联系理论”。为了便于教学,还是需要对穿插在社会问题中的理论概念做全面的布局。例如《社会中的化学》对于 23 个重要理论概念在 8 个单元中的分布做了细致的安排①,见表 6-3。

① STS 教育研究小组编译:STS 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48 页。

表 6-3 《社会中的化学》理论概念的布局

( I 表示引入, E 表示详尽阐述, U 表示应用)

单元

理论概念

资源

石油

食物

空气

健康

工业

物埋性质和化学性质

书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

I I

E E

U E

U U

U U

U U

U U

U U

元素和化合物

I

E E E E U U U

命名

化学计量法

I I

E E

E E

U U

U U

U U

U U

U U

摩尔概念

I U U U U U U

能量概念原子结构

I I

U E E

E I

U U

E U

化学键

I

E U U U U

分子的形状

固体、液体、气体

I I

E U

U U

U U

U

反应速度/动力学

I U U U

酸、碱和 pH 值氧化还原

I

I E U

E U

U U

U U

离解作用

I

U U U U U

溶液和溶解度周期性

I

U I

U U U U U

气体定律

I

数量的度和级

米制测量( SI )

I I

U E

U E

U U

U U

U U

U U

U U

化学平衡

I

E E

合成分析

I

E

I E

U

U U

U U

U U

该书的体系由于是按社会问题中心设计的,它从根本上打破了理论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虽然作者对理论概念做了详尽的布局,但也不能完全弥补概念跳跃的弊病,这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1. 以系统化学知识的逻辑关系为主线,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问题。这种体系的模式是:

四 STS 与化学课程 - 图2

这是传统的学科中心加强联系实际的编排体系,其实质是理论联系实际。绝大多数化学教材都是这样编排的。至于对所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内容,区别其重要性和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写入正文,有的处理为阅读教材

(选学)或乡土教材,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笔者认为,教材这样编排比较容易做到三序结合,便教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