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化学课程的内容选择

化学教学的目的要求制订之后,下一件事就是选择化学课程的内容,因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主要需靠课程内容来贯彻。选择化学课程内容面临许多复杂问题,只有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完满完成选择教学内容的任务。

  1. 科学的高速发展与课时的有限性之间有矛盾

近半个世纪以来,化学科学迅猛发展,新发现、新成果层出不穷,知识数量激增,但是用以讲授中学化学的课时却是有限的。这个矛盾给化学课程选材造成了困难。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课程编制人员为了让化学课程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修订大纲、教材,增加新的知识。这样一来,化学教科书变得越来越厚,学生负担也就越来越重。显然,这样单纯做“加法” 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寻求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布鲁纳的结构课程论、赞科

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法,都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思路。我国的化学教育工作者也结合学科实际,提出了抓住双基、培养能力的策略。因为仔细研究化学科学,不管它近期发展多快、变化多大,它的双基总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对于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迁移作用。再就是从纵向看,中学教育本身就属于基础教育,其教学内容主要应是各门学科的双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 1990 年修订化学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的第一条就规定“教学内容应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是合理的。

这里必须指出,双基虽然比较稳定,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课程中的双基也应该逐步更新。譬如在理论概念上,现行化学教科书已经以“摩尔”代替了“克原子”、“克分子”,以现代物质结构的知识代替了原子-分子论和玻尔轨道理论,今后还可能以氧化数取代正负化合价的概念;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今后可能要精选主族元素,适当增加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尖端科学技术上应用广泛的过渡元素的知识,等等。

  1. 课程内容的选材要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需要造就数目宏大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队伍。这些人才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来培养。作为中学,既要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又要向社会输送合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的工人、农民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中学化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满足各种培养任务的要求。为此,化学课程在选材上既要加强双基,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进入高一级学校或就业前进行岗前培训)打下基础,也要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使双基的学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要使学生不管是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还是就业,都要有所收获。

至于在化学课程中如何处理工农业生产知识和如何界定联系实际的范围,我国 1990 年修订教学大纲做了这样的规定:“工业生产知识着重讲授典型化学生产的基本原理,农业生产主要讲化学在农业上的应用,一般不涉及生产中的技术细节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应有所增强,可以充实包括环境保护、新材料、能源、海洋、卫生保健、食物等方面的内容,但应限于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范围之内”。

这些规定是建国 40 多年来化学课程改革经验教训的正确总结,是我们应该继续遵守的。

  1. 课程内容选材必须与学生发展多元化相适应

同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大体相近,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确有不同,今后的职业出路也有很大的差异。过去在教育工作中多注重学生的共性,比较少注意他们的个性;在课程设置上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这

样使教育工作僵化,限制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抑制了特殊人才的成长。今后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做到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合理结合。必修课侧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精选双基,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侧重定性介绍;对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侧重典型性、规律性、实用性、先进性知识的介绍,并注意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实际。加强实验,适当降低化学计算的难度,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科学态度和方法的学习和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选修课要适当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或者适当渗透职业教育因素,注重对学生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活动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在化学科学领域内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除了考虑上述复杂的现实问题外,是否还应遵循一些一般性原则?答案是肯定的。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为课程内容选择提出了一系列原则。

泰勒认为,不管课程如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合乎下列五项原则: (1)为了达成某一目标,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内容,要使他们有练习该目

标所蕴含的内容和行为的机会。

(2)所提供的内容要使学生从实践该内容所蕴含的行为中获得满足感。(3)提供给学生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能力范围所及的。

(4)许多课程内容可达成相同的教育目标。(5)同一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数种结果。

显然,泰勒主要是从教育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系角度考虑问题的。他的原则的实质是课程内容必须紧贴教育目标,为达成教育目标充分发挥作用。塔巴(Taba)则从学校在社会中的功能、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学习者和

学习过程、知识和学科的性质等方面,提出了六项选择课程内容的标准。(1)内容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塔巴认为,只有先进的、正确的科学知识,

才是有效的课程内容,只有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的内容才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1. 与社会现实的一致性。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不脱离社会实际,不隐藏社会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 广度与深度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 是互相矛盾的。这两者之间必须配置合理,达到适当的平衡。塔巴主张首先应确定课程深度,以广度去配合深度,这样才能做到课程内容“有骨头有肉”,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

  3. 适用广泛的学习目标。因为学习目标是广泛的,所以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强调为多种目标提供多种学习机会。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既要有知识、技能,也要有关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能力、兴趣爱好和思想品德培养的内容。

  4. 考虑学习的可能性和适应性。选择课程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

力,即要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起点,以他们的生活经验为桥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1. 适应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内容只有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时,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动机,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是分心理的、社会的和自我的几种类型,儿童的兴趣、爱好也具有不稳定性和可诱导性等诸多复杂情况,所以课程设计人员应该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恰当地处理。

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均可供课程设计人员参考。但是塔巴的六项标准更为全面,更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