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目标模式

所谓目标模式,就是以目标确立和目标评价为核心的课程教材编制模式。这种模式以泰勒原理为代表。

泰勒(R.W.Tyler,1902—)是美国的教育学家,他在 40 年代提出,编制课程教材必须回答四个问题①:

  1.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 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回答这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编制课程教材的四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

(2)选择教育经验; (3)组织教育经验; (4)评价学习结果。

以上就是著名的泰勒原理。以后有人把泰勒原理发展成课程教材编制的五个步骤:

(1)确定课程目标;(2)选择课程内容;(3)编制课程教材;(4)进行教学实践;(5)组织课程评价。

这些步骤中最关键的步骤是确定课程目标。将这个步骤加以扩展,就得到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采用目标模式应该怎样制订教育目标,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泰勒原理的核心。

①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 页。

本世纪 20 年代,美国工业经济已居于世界首位,当时正流行一种追求功效和唯科学主义的思潮,人们用这种观念来考察教育,发现学校教育处处是凭经验办事,如凭经验编制课程教材,凭经验组织教学,凭经验评价学生, 等等。他们觉得这样很不科学,于是就掀起了教育科学化运动。

当时教育学家巴比特(F.Bobbitt)和查特斯(W.W.Chart-ers)运用了美国工业管理学家泰罗(F.W.Taylor)的工业心理学原理,提出活动分析理论,主张通过对社会需要和人类生活活动的分析,来确定课程的内容。他们认为,人类生活由若干基本活动构成,教育应使学习者做好承担这些基本活动的准备。因此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和统计,藉以搞清社会生活对文化科学知识、技能有哪些需要,从而编制教育目标。他们把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即学习者应具有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逐项列举出来,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编制课程教材的根据。

泰勒认为巴比特等人只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社会职业来选择课程目标的做法有片面性,他主张必须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从社会、学生和科学专家三个角度来考察课程目标。由于目标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因而可能产生目标太多,或目标互相矛盾的现象,此时应根据教育理论和学习心理学原理加以筛选,把不符合办学方针或学生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予以删除,这样才能保证编制的课程符合教育规律和社会需要。

在目标的表述上,泰勒强调要订得明晰、具体,要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以便于执行和检查。

课程目标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宏观目标,即一般目标,也就是通常说的课程教学目的。第二个层次是中观目标,即特定目标,它是一般目标的初步分化,通常所说的单元教学目标就属于中观目标。第三个层次是微观目标,即行为目标,它是单元教学目标的分化,包括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

关于如何制订行为目标,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做了很好的示范。我国教育目标的制订,主要是由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来完成的,但是制

订得不够细。教科书编辑在动手编书之前,还要把大纲“细化”,要细到每个知识点出哪些化学方程式,做哪些演示实验,举哪些实例,做哪些习题, 达到什么教学要求,等等。做这一步工作实质上就是落实教学内容。

按照目标模式,继续下去就是组织教学内容,编排教材体系,编写出教材初稿。再将教材初稿付诸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实验。最后根据教学反馈和事先制定的行为目标对教材实施评价。再根据评价修订教材,促其日臻完善。

目标模式影响较大,原因是它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1. 重视向社会做调查研究,搞清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比之过去凭经验或主观臆断地确定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加之它是从社会、学生和科学专家三个角度来确定课程目标,而且强调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指导,这样确定的教育目标,能够做到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实际和社会需要。再则,课程有了明确

的目标,也有利于按照一定的规格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1. 把评价环节引入课程编制,使得教师和课程编制人员能及时得到反馈,对课程进行必要的修订,促使它更快成熟。

  2. 从结构上看,这种模式大体上把制订课程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和步骤都包括了进去,比较全面具体,也比较便于执行。

目标模式也有严重的缺点,这些缺点妨碍了它的推广。这些缺点主要是:

  1. 并非所有的学习结果都能完满地分析成可测性行为目标,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爱国主义精神等方向性目标就是这样,而且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学习结果也可能订出不同的行为目标。

  2. 根据目标模式的要求,不仅编辑人员编写教材时要制订行为目标, 而且教师备课时也要制订或根据教参的规定执行行为目标。为了便于检查目标的到达度,教学目标总是订得很细、很具体,因此目标的数量很多。这样使得制订者不胜其烦,而且执行者一时也难以记住。因此,教师往往只注意那些可以详细说明的低水平的教学目标(如记住××知识,学会××技能), 而忽略那些不易被严谨表述、但却十分重要的方向目标(如培养××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显然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 目标模式把学校当工厂,课程当蓝图,学生当欲加工的原材料,显得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师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在教学中的作用,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此完全按照目标模式编制课程教材,不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