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

  1. 中学设置化学课的理由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目前化学科学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一切技术领域,它在为人类提供丰美的食品、丰富的能源、品种繁多的材料、治疗疾病的医药,以及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正如美国化学科学机会调查委员会等编的

《化学中的机会》一书所说,“很多社会需要,包括那些决定我们生活质量和经济实力的方面都要求化学来解决”,“化学是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中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他们应该学习化学,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 为他们今后投身社会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决策做准备。

  1. 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的形式

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可以有多种形式,即除开设分科化学外,还可以开设综合理科;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除开设学科课程外,还可以开设活动课程。

我国自清朝末年设置化学课程以来,初中、高中都一直开设分科化学。但是在西方,许多国家的初中并不开设分科化学,而是开设综合理科。有的国家高中也开设综合理科。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4 年的一次调查表明, 全世界约有 53%的国家设置综合理科。设置综合理科有什么优点?在什么条件下设置综合理科最为有利?下面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开设综合理科有如下几个优点:

  1. 有利于化学课程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分科化学因限于课程的逻辑体系,凡与化学无关的科学知识,不能吸收进入课程。即使是与化学有关, 而且是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很重要的知识,由于它超出了中学化学课程固有的纯学术的选材范围,也不能吸收进入课程。这就造成了化学课程内容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局面。譬如人类十分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食物问题、人口控制问题、卫生健康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核能利用问题等,化学课中不细讲或不涉及,别的科学课程也因为它们不属于自己传统的选材范围而不予以讨论。因为上述问题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社会等

各个学科,只有把有关各个学科综合起来,才有可能全面深入地加以讨论, 达到使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

  1. 有利于精简课程门类,减轻学生负担。目前中学课程门类偏多,学生负担偏重,如能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合并成一门综合理科,则至少可减少两门重头课,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而且开设综合理科,有利于及时吸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进入课程。例如有关电子科学、核科学、海洋科学、生物工程、天文、气象、地质等领域的新成果,均可根据需要以一章、一节的形式编进综合理科课程,而不必增设新学科,以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2. 合乎学生学习科学的认识规律。物质世界是由多种因素互相联系、综合构成的复杂的整体,人们对它的认识总是先获得一个笼统的、表面的印象,然后经过分析,取得对构成物质世界的各种因素的认识,然后再把对这些因素的认识综合起来,就能获得对物质世界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综合理科有利于这个认识过程的实施。因为它的选题常是一些具有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按下列程序进行:

在分科课程中,这些问题在几门课程的学习中均可能涉及到,但教学常停留在就本门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的一步,最后综合解决问题往往靠学生自己去进行,而实际上许多学生并未自觉地去进行。因此比较起来,综合理科有利于培养综合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理科的优越性,需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也就是说,它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回顾自然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与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历史相当,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课程的发展

→分科课程

→ 分 科 课程与 综合课程相结合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然科学课程的综合分化演变,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水平发展的反映。显然,学校安排自然科学课程的组织形式时,也应与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当。

教学实践证明,综合理科在两种情况下教学效果最好。

在科学教育的初级阶段,如小学和初中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应向学生提供一些实实在在的科学常识,教学中要多摆事实,少讲道理,重点在于指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然界获得一个宏观的、粗浅的认识。这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宽而浅,用不着分科。

在科学教育的高级阶段,如高中的后期和大学,学生的双基比较扎实, 头脑中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事实和比较丰富、系统、深入的理论、概念,此时可以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如在高三年级开设综合课程环境科学,由于学生已具有足够的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学习起来无甚障碍。因此,在这个阶段适当多开一些综合课程,既有利于加强科学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又有利于巩固前一阶段分科课程学习的知识。

在科学教育的中级阶段,即高中前期,是不适合开设综合理科的。在这个阶段,教给学生一些综合的科普常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他们对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不仅要求知其然,还要求知其所以然。但要是教给他们广泛联系各门自然科学的高深的交叉科学,他们又因为知识准备不够而接受不了。因此,这个阶段以系统的分科教学效果为最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扎实地学到系统的各门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我国初中未开设综合理科,而开设分科化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也有其现实的需要。在西方发达国家,高中已经普及,不上大学的学生,一般是在高中毕业后就业。对于初中阶段的自然科学知识教学,要求不高,开设综合理科是恰当的。但是在我国,多数学生读完初中就要就业。他们的自然科学知识是职前培训的文化基础。基于这一点,我国初中分科自然科学课程的理论水平和知识量,均高于和大于外国初中综合理科内的相应学科。如果按现在分科教学大纲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来组织综合理科,一是达不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二是对于如此大量的材料打乱学科系统编排,反而不如分科编排的逻辑线索清晰,便教易学。这是我国长期维持初中自然科学分科设课的重要原因。当然,师资一时难以解决和初中有设分科化学的传统习惯,也是重要的原因。

中学化学课程除开设必修课外,还应开设选修课。

必修课是课程计划规定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必须开设的课程,选修课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进行选择学习的一种课程,它们共同承担培养合格中学毕业生的任务。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重视选修课程,必修课要求比较低。譬如高中自然科学课程,在美国就是选修。有许多学生,为了省力,只选生物,不选物理和化学。西方国家的这种做法,根源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其培养目标是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重视选修课、放松必修课的课程计划,其

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拔尖人才的培养,其缺点是学生群整体文化科学素质低,不整齐。美国有的学生高中都毕业了,竟还是科盲, 就是这种缺点的典型表现。

我国的情况与西方正好相反,重必修,轻选修,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开设选修课。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培养目标重视统一的规格,教育中重视集体主义精神,重视共性,比较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即使在必修课中, 也只注重为学生升学做准备,而不注重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打基础。这样, 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因材施教的精神是体现不够的。

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把选修课纳入了课程计划。化学课程的选修课分必选课和任选课两种。必选课与文理分科挂钩,它是选学理科的学生必须学习的化学课程。任选课是全体学生根据自己志趣爱好或就业需要而选修的化学课程。选修课的时间应从实际出发,可长可短,从几周、一学期到一学年不等。

中学除应开设化学学科课程外,还应开设化学活动课程,用活动课程来弥补学科课程的缺陷。化学活动课程有多种组织形式,常见的有: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厂矿、科研单位、科技展览,对当地化学工业、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与保管,以及卫生、保健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和论文报告会,开展化学竞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