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化学习题的编制原则
- 选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化学习题的选材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跟教科书相匹配。化学习题的编制应体现教科书各章节的教学重点,不应编制超出大纲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偏题、怪题和难题。因为一切超纲的题目均不利于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习题内容虽然源于课本,但不应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现。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习题编制要从学生知识能力的潜在发展水平出发,在内容组织、题型、思维方法、解题技巧等方面刻意求新,使习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和激励作用。在习题中要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抽象知识具体化, 应用于与课本上的例证不同的新情境,用化学原理概念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习题不仅要反映双基,而且要注意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这样才能增强教科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习题内容也不应局限于课本,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编制一些活动性习题,如参观、访问有关的工厂、科研单位、展览会,观察自然界的化学现象
(如喀斯特地貌、溶洞),调查大气、河流、工厂的污染及其治理情况等。这样不仅加强了化学学习与社会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意识。
- 编排要进行整体设计
- 化学习题要分三个层次。
化学习题无独立的知识体系,服从于教材的体系,从充分发挥习题的教学功能出发,对全部教材的习题要进行总体设计,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基本上按节(习题)、章(复习题)和全书(总复习题)三个层次展开,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独立的教学任务。这三个层次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单一知识技能练习到知识技能的综合练习的认识规律安排的。因此,在这些习题中,既有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即新中涉旧,旧中寓新,也有理论概念、化学用语、元素化合物、实验、计算各类知识技能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课堂学习和习题演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大体上将按如下模式增进:
节后的题目称为习题,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及时地复习巩固本节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题的特点是知识内容比较单一,解题步骤不多,除联系前面章节所学过的知识外,一般综合性不强,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基础题认知水平大体上处在由知识点向知识线过渡的阶段。
章后的习题叫复习题,全书后的习题叫总复习题。前者作用是复习巩固本章与以前各章教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使新旧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 加强记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实现知识技能在不同情境的迁移。后者的作用在于对全书进行总复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完善,最后全面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水平。
- 化学习题的题型要统筹安排。
化学习题的题型要多样化。习题的题型种类很多,一般说来,各种题型都有自己的教学功能、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常做多题型的习题,能促使他们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他们的解题技巧和应变能力。再则,经常推出新颖的题型,可以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题型在整个习题中要统筹安排。在教科书一个小节的习题中,由于题目总数有限,而且某些题材只适宜于某种题型,因此题型不可能做到多样化, 至多不过三四种。但是从一章、一本书的总体来看,题型可以做到多样化。在编制习题时,对题型也要进行统筹安排,既做到题目的内容和形式匹配合理,又做到题型丰富多彩。
- 教科书、练习册和课外习题集的分工。
一般的化学教科书按上述三个层次设计习题,但有的教科书在课本习题之外,还安排有练习册和课外习题集。按照后一种设计,教科书上的习题宜精选,应该基本上是基础题,它们是复习巩固课堂学习知识所必需的,一般要求学生全做。练习册是作业本与习题集合一的小册子,所选习题的面比教科书宽,综合题比例较大。它的题目不应要求全做,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水平高、课业负担轻的班,可以多选一点,对于学生水平低、课业负担重的班,可以少选一点。课外习题集的题目不考虑课文的顺序,是根据全书的知识内容综合编制的,灵活性强,难度大,可以达到中考、高考试题的水平。这些习题可以作为教学补充资料,特别是在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总复习阶段,可以从中选取一些题目做练习,以补充教科书、练习册习题数量之不足。
- 数量和难度要适当
编入化学教科书的习题多数是必做题,它的数量和难度要适当。习题的
数量和难度是由教学大纲对化学学习的要求决定的。就是说,习题不达到一定的数量和难度,大纲规定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教学目的不能落实。如果数量太多,难度太大,学生完不成,他们会产生厌学情绪,而且造成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当前中学生普遍反映负担过重,它是不是由于现行化学教科书的习题数量太多、难度太大造成的?笔者认为,不是,而且恰恰相反,是由于现行化学教科书的习题数量偏少、难度偏低、跟高考试题反差太大造成的。不少教师认为,仅仅做过教科书上的习题,是考不上大学的。为了应考,他们在平时特别在高中三年级总复习时不得不印发大量的习题,其数量和难度比起教科书上的习题要大得多,人称这种做法为“题海战术”。他们还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高考实战出发,大习题量),这样才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
应当怎样看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对高考的性质和特点做一个分析。高考是选拔考试,不是水平考试。它是从广大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中再择
优,将那些基础最扎实、能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学生选拔进入高校学习,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级人才。考试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取决于合格毕业生的水平,而取决于高校新生的录取比率。这样,从根本上说来,教科书习题的水平跟高考试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是自然的。
高考的选拔考试性质决定了它有不同于学校日常学业考试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不仅考查学业成绩,还注意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倾向。考查学生能力倾向主要是考查他们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此处所说的学习能力,指的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考查学生学习能力的试题不完全依赖过去的教学内容,测试重点集中在能够迁移这些内容到广泛情境中的能力上。
第二个特点是它是速度和难度要求兼有的考试。速度测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掌握化学知识、技能熟练的程度。它的考题难度不大,但是数量多,只有对知识、技能掌握熟练的人才能答完。为什么要考速度?这是因为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要求记忆、理解的描述性知识多,命题少了,知识的覆盖面小,考试效度不高。只有采取命题多、考做题速度的办法,才能考出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难度测验主要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深度。它的考题数量不多, 但难度较大,虽多数学生均能做完,但只有较少的学生才能完全答对。为什么要考难度?这是为了增加考试的区分度,让能力强的考生有发挥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机会,从而把各种水平的学生区分开。
了解了高考的性质和特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普通高中化学教科书习题的编制完全不理睬高考的要求,仍然维持两者之间的大反差,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把教科书习题的水平提高到高考试题水平,也是不行的。因为
在我国当前的师资、设备条件下,不可能把高中毕业生水平全部提高到大学入学水平。再则,即使真的提高到了那个水平,由于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便于择优录取,试题水平还会“水涨船高”,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此,这种差距是永远存在的,至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存在。唯一的办法是让高中化学教科书的习题适当增加数量,提高它的灵活度和综合度, 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对知识的理解比过去更深入些,对知识的掌握比过去更巩固些,以减小跟高考要求的差距,减轻备考复习的压力。同时可由国家的教育出版机构组织人力,精编一本比较权威的课外习题集,作为高中三年级复习备考的练习用书。这样可以减轻师生负担,并提高复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