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0CPP 模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1.目标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在上一章中已经述及,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化学教材的依据,也是评估化学教学质量的依据。编订中学化学教学大纲首先要确定化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即概括地规定(叙述)化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些方向性的规定比较抽象、笼统,需要使之具体化,以形成化学教学要求。这些教学要求一经确定,就成为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进行评价的标准。然后根据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同时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是相互契合统一的,即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教学过程直接对教学内容进行检验。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必须包括如何向学生传授并使他们掌握这些内容的方法和要求,即教学法方面的要求。最后,教学大纲必须规定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标准和方法。

由此可见,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主要应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法要求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方法等五个方面,如图 4-8 所示。这五个因素就构成了教学大纲的主体。很显然,这五个因素也就构成了目标评价的主要指标。循此而进,每个主要指标又可依据其各自的对象拟订出更为具体的指标,构成目标评价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课程评价人员还需要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课程变革的要求和认识, 以获得有关的背景材料,进一步丰富目标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确定以后, 评价人员便可依照标准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和评价,或者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通过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教学大纲进行评价。

二 0CPP 模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图1

目标评价的标准如下: (1)教学目的。

①教学目的是否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②是否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③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④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

⑤是否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

⑥是否兼顾课程的各项任务(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个性心理品质)。

(2)教学要求。

①教学要求是否符合教学目的。

②是否明确具体,便于指导教学和评价。

③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逻辑性,这种层次和逻辑是否合理。

④是否兼顾认知、情感和技能等领域,并做了适当平衡。(3)教学内容。

①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②是否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规律。

③分量是否与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相符合。

④是否反映了现代科学技术水平。

⑤是否体现了化学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

⑥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和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⑦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⑧是否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又能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

⑨各部分内容的比例是否适当,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⑩教学内容是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11)是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是否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4)教学法要求。

①教学法要求是否符合化学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②是否符合化学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③是否符合相应的教学内容的形式和特点。

④是否符合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⑤是否明确、具体,对化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

⑥是否反映了化学教学的最新成果和经验。(5)评价方法。

①评价方法是否体现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各个方面。

②是否包含了对各部分内容的评价。

③是否重视各种不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④是否明确、具体,科学合理。2.内容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内容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内容分析过程,它是在一定的分析方案指导下,依据一系列有组织的标准和方法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 以判断教材的内在价值和特征。

内容评价(分析)方案包括引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评价四部分, 见图 4—9。

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教材的基本情况。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是内容评价(分析)方案的主体,它依据不同的教材模式来确定分析的标准或制定相应的统计方法,主要是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行描述和分析。

评价则是综合并评判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以对教材的内在价值和特征作出判断。

二 0CPP 模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图2

中学化学教材一般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实验册、练习册、习题集、阅读材料、音像教材和教学软件等。我们只讨论最典型的文字教材——化学教科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中学化学教科书是依据化学教学大纲编写的、供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教学用书,它具体体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教学大纲具体化的产物。一本优秀的化学教科书应当具备的条件是: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认识能力的发展。在课程评价中,对教科书的描述和分析,其实质就是探讨教科书在内容的选择、组织及编写方面是否符合上述基本要求。

化学教科书主要是由目标、课文、结构、习题、实验五个部分构成的, 见图 4-10。目标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课文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的、系统的阐述。结构是指教科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组织。习题是从属于课文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而编写的材料。实验与课文密切相关,它既帮助学生验证巩固知识,又起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实验能力的作用。以上五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决定着化学教科书的质量。若某一部分存在着缺陷,将会直接影响教科书的质量,而一本教科书如果存在着某种缺陷,也必然会通过上述构成中的一个或几个部分反映出来。所以,我们把这五个部分作为教科书分析和评价的五大指标,并以此为出发点拟定更为具体的指标,作为内容评价的标准,对化学教科书进行分析

和评价。

二 0CPP 模式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图3

  1. 定性分析的标准。

①目标。

  1. 教科书的内容和结构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2. 教科书各章节的目标是否明确、具体,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

②课文。

  1. 内容是否客观、准确,符合科学性。

  2. 是否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反映现代化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

  3. 是否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 是否结合教材内容,介绍有关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化学家的事迹。e.是否反映了化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1. 各部分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基础理论、实验、习题等)的分量和比例是否合理。

  2. 内容的分量是否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时间相符合。

  3. 语言是否准确、通俗、流畅,适合于学生阅读和理解。i.照片、插图和图表是否直观、形象,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j.名词、术语、单位、符号等是否准确、统一,符合规定。

③结构。

  1. 教科书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是否穿插编排,紧密结合。

  2. 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否融合统一,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3. 内容的编排是否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使知识逐步扩大和加深。d.内容是否严谨,各章节之间是否具有严密的、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联

系。

e.编排是否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f.内容是否适应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符合教师的教学水平。

  1. 组织配置(图、文、实验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的传授是否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3. 是否重视学生的活动,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编入适量的学生

练习和活动。

  1. 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引入是否建立在化学实验和事实的基础上。

  2. 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阐述是否深入浅出,准确具体,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1. 是否注意了本学科不同年级内容的相互衔接和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相互联系。

④习题。

  1. 习题是否与课文内容相匹配,体现各章节的教学重点。

  2. 习题数量是否适宜,既符合教学的要求,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c.习题类型是否灵活、多样,各种类型习题的比例是否恰当。

  1. 习题编排是否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能否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要。

  2. 化学计算技能的培养是否结合教材的内容统筹编排。

  3. 习题是否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重视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⑤实验。

  1. 实验是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化学事实和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 实验是否现象明显、操作方便,适合教学需要。

  3. 实验编排是否利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叙述是否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和活动获得知识。

  1. 定量分析的标准。

①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基础理论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

(例题)、习题、阅读材料等部分所占的页数及百分数。 a.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定律、学说等。

b.习题包括每节教材后面的题目和各章的复习题及总复习题。

c.实验内容的统计归属于相应的知识内容,即说明理论知识的实验纳入理论知识之中,说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实验纳入元素化合物知识之中。

②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不同层次的概念(理论)的数目。

  1. 根据教学大纲中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来确定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学说)的层次。

  2. 只统计每章中出现的新概念(原理、定律、学说)的个数,不重复统计。③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各种类型实验的数目。根据实验的内容把教科书中的实验分为三类:

a.揭示基本概念和理论实质的实验。b.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制备的实验。 c.基本操作实验。

④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各种类型学生活动的次数。化学教科书中编

排的学生活动一般包括下列五种类型: a.“做一做”(实验) d.“议一议”(讨论) b.“练一练”(练习) e.“想一想”(思考) c.“读一读”(阅读)

在进行统计时根据具体教科书而定。

⑤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各类插图的数目。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一般有下列八种:

  1. 实验装置(操作)示意图。

  2. 说明抽象概念(原理)的示意图。c.说明某一过程或者现象的示意图。d.表示某些变化规律的曲线图。

e.表示物质结构或物体形状的示意图(或照片)。f.表示物质的用途(性质)的示意图。

g.表示物质的组成(含量)的示意图。h.作为习题或供思考的图。

在进行统计时根据具体教科书而定。

⑥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各种类型习题的数目。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教科书中的习题分为二大类进行统计。

  1. 按照习题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把习题分为习题、复习题和总复习题三类。

  2. 按照习题的要求和形式分为问答题、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是非题、鉴别题、计算题、图解题、推断题和课外小实验题等十种类型。

⑦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不同层次的习题的数目。

把教科书中的习题按其对学生的认识能力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a.重现题:重现和强化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温习和记忆有关内容。

b.应用题:应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c.综合题:包含二个或二个以上知识点的应用题,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本部分统计不包括化学计算题。

⑧统计教科书中各章出现的不同类型(层次)计算题的数目。

按照教学大纲中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来确定化学计算题的类型(层次)。3.过程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过程评价是 OCPP 模式中最重要的一项评价,过程评价主要考察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1. 化学课程实施的环境(在什么条件下实施)。

同样的课程在不同的条件下实施,其结果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进行过程评价时,必须首先考察课程是在什么环境下实施的,以了解课程对不同环

境的适用性和环境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评价者在课程实施之前,可通过实地参观、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方式,对采用新课程的学生所在学校的社会环境、学校类型、设备条件、学生来源以及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等进行全面调查,详细记录有关资料,特别是调查执教教师是否具备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否愿意接受新课程,以及他们对实施新课程的动机和热情,这些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1. 化学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如何实施)。

教师是否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去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结果。在过程评价中,评价者要通过对课程实施状况的考察,获得反馈信息, 指导和帮助教师尽可能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去进行教学。

为此,评价者在课程实施之前必须熟悉课程方案,了解课程教材的特征,对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心中有数。然后,评价者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和班级,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系统观察和记录,针对实施过程中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评价者可会同有关人员召开执教教师座谈会,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和掌握课程方案的要求。同时评价者可与教师共同商议下一阶段评价的计划和重点, 并就下一次反馈会议的内容征求教师的意见,了解他们最需要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会议之后评价者按照新的计划继续搜集资料,记录课程实施的差异。每隔一定时间,召开一次执教教师座谈会,通过观摩教学、相互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和信心,并对课程方案中存在的某些缺陷进行及时修正。

  1.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反应(实施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反应是课程评价的重要指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评价者方面可通过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教材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更及时全面地收集教师的意见,评价者可指导教师直接将他们在教学中所发现的有关课程教材的问题记录在他们所使用的各种课程材料上,评价者定期检查教师的记录,并加以整理和分析。同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 评价者可选取若干名学习典型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连续、系统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查明其原因, 获得有关课程评价的反馈信息。

4.成果评价的标准和方法

成果评价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测量学生达到预定课程目标的程度,这种测量可以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或学完全部课程内容之后进行。不论在什么时间进行测量,测量的内容必须紧扣课程目标,测量对象应包括不同类型的学校、班级和学生三个层次,使测验结果具有代表性,以便准确地分析和判断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

其次,成果评价要广泛了解课程实施所产生的各种非预期的结果,特别

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兴趣、方法、习惯等方面的行为表现,这些非预期的结果有时比预期的结果更有价值。评价人员除了通过过程评价获得有关的资料外,还需要在课程内容结束时通过问卷、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的行为表现。

第三,为了准确地判断课程实施所产生的某些特殊效果,评价者在课程实施之前,可召集有关编制人员和执教教师推断课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某些特殊结果,然后再选择典型的学校和班级,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座谈、问卷、测验等方式对这些可能的结果进行判断,必要时还可以设计对照实验,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比较,发现课程方案在某些方面的特殊效果和价值。

最后,成果评价还要注意了解与课程实施有关的社会成员(如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等)对课程效果的评价,有时还需通过追踪研究了解课程实施所产生的长远效果。